時間: 2022-08-01 09:29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谷林
有人會說,小企業被淘汰出局,不正利好大企業嗎?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環衛整體的需求和市場容量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小企業倒閉,是給大企業騰出了市場。可這個市場,大企業能否消化才是根本。
現實是:市場需求加大了,但政府的支付并沒有增加,甚至可能減少了。大企業干還是不干?尤其對于一些上市環衛公司,這樣虧本的業務會反映到企業業績里,反應到資本市場,愿意持續虧損嗎?敢持續虧損嗎?
目前,所在城市的大多環衛服務還是以清掃保潔為主,技術含量不是很大,但對于熟悉城市運營情況和具有人力資源優勢的企業來說,管理提升的空間其實并不小。
也就是說,地方的環衛市場其實天然更適合本地深耕的環衛企業。一些地方引入全國性領先企業,更多看中的是它們的資金實力,以及鯰魚效應。對于一些資金困乏的地方,這些領軍環衛企業甚至被當成可薅的羊毛——服務要做得更好,價錢卻給的挺少。能拖欠的,你有能力,就先拖著,反正也還有市場的誘惑吊著你的胃口。
據說,市中心區的項目因為要求高、投入大,監管嚴格,但服務費用低,再加上拖款,中標企業運營以來一直虧損,目前它們已經決定合同期滿將退出項目,并且也沒有參加類似的新開項目。要求高,費用低,而且拖欠,可能也不能全怪地方政府,但企業是真的傷不起,只能選擇更適合自己的。
傳統環衛市場已到天花板 未來的機會在哪里
看媒體報道,環衛市場正火熱繁華,可深入其中的人卻感受到的是另外的滋味。
前不久E20做過8家環衛上市企業的統計,雖然多數企業營收繼續高增長,但過半企業利潤下滑,最高的新安潔,下滑幅度接近200%。龍頭如此,像我們這樣的屬于本地成立較早的環衛企業,感覺現在的發展真的是有些舉步維艱。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一方面是盈峰中聯環境、僑銀股份、北控城市服務等這些巨頭快速擴張,一方面是一些有關系的小企業也搶進來分一杯羹,前者攜全國之勢、財大氣粗,后者規模雖小但關系板兒硬,前后夾擊,感覺自己就如夾縫中的老鼠,腹背受敵。有些地方政府還組建了地方環衛集團,更是進一步壓縮著我們這樣的的本地傳統環衛企業的發展空間。累就一個字,心真得特別累。
相比上述,最讓人焦慮的是一些行業龍頭企業,或者外來的央企國企正在伺機通過并購對我們這樣的企業進行捕食。而且主動權在他們。就比如我們城市的另外兩家較早成立的傳統環衛已經分別被兩家行業龍頭企業收購。原來的市場三強目前就只剩下了我們一家。我們不想被收購,他們也不愿主動收購,而是計劃不斷一起壓縮我們的市場機會,讓我們最終出局。
作為當前固廢乃至環保行業相對發展迅速、比較受關注的市場,傳統環衛服務正日益向一體化和城市服務方向升級、轉型。對于政府來說,這種范圍更廣、更深入的服務能更好的地滿足他們的環境治理需求和業務管理需求,對于行業內的大企業來說,這樣的需求和趨勢無疑對企業在專業、資本、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有利于形成和發揮企業的龍頭優勢。對于小規模的關系戶企業,反正能掙一筆是一筆。像我們這樣的本地傳統環衛企業就處在了一個相對尷尬的位置。而這時,對整體市場來說并不是好事的項目碎片化,卻反倒成了保護我們發展的機會。這或許是對行業發展的諷刺。
城市服務是個趨勢,卻也無疑會加劇市場的馬太效應。尤其對于物業公司來說,或許會創造更多的機會。像萬科、碧桂園等等大型物業集團依托自身的房地產開發優勢強勢進入并快速崛起,也給盈峰中聯環境、僑銀股份、北控城市服務等這樣的龍頭企業造成了挑戰。如果不努力建立自己的護城河,不進入行業前列,勢必會成為最后被擠出或被吸收的那部分。如果這是行業發展的規律,我們所能所做的就是在努力發展之外,想辦法讓自己以后能賣出去并賣個好價錢。
如何在現有業務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的機會﹖很多固廢企業開始涉足新能源領域,一些環衛領先企業也開始相應探索再生資源回收領域,如3月份,僑銀股份和南昌高新區管委會合作,涉足再生資源回收領域。4月6日,碧桂園滿國環境成立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億元。
據E20統計,相比8家環衛主營企業過半企業凈利潤增長下滑,8家回收利用企業中有7家企業營收均有增長,且有一半企業的增長率超過50%。有6家企業利潤有所增長且增幅明顯,有4家同比增幅超過60%。相比環衛領域企業,回收利用領域企業在營收和利潤增長方面表現的都更不錯。更主要的是,回收業務不僅有政府補貼,同時本身也會產生收益,補充現金流。如果打通了回收通道,未來也許成為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也未可知。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