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5-10 10:12
來源: 東吳證券
作者: 袁理
9、對話,環保投融資——模式創新與資本并購
對話人:李力(北控水務集團執行董事兼執行總裁),王天義(光大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友誼(萬邦達副總裁),李安民(久銀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長),程峰(興業銀行總行環境金融部副處長)
1)政策大力推進下環保行業的需求被極大激發,大氣、水、土三個行動計劃明確了環保行業的投資思路,政府重視度提升。
2)過去融資存在問題:付費者和受益者分離,付費者沒有購買好東西的沖動,很難達到良性循環。
3)發展方向:技術驅動商業模式,末端處理向前端發展。
4)水治理是綜合治理的重中之重,太和水專注污染水體治理,治理后水質清澈,可與地方政府合作拓展旅游業或進行養殖業,周邊土地會有增值。
5)海外收購,未來的方向主要是歐洲尤其是德國,關鍵是細分領域核心技術,不過需要理順收款模式;
6)銀行融資主要是看環保企業和政府的關系,對于PPP項目,是否能夠長期的與政府合作下去是主要關注點。
10、互聯網+智慧環保——環境大數據與綠色產品
1)大數據發展戰略。人類進入大數據時代,推動第三次信息化革命。
2)生態環境大數據認識。生態環境大數據方案在2016年3月7日發布。一個架構(一機制、二體系、三平臺),三個目標(決策科學化、監管精準化、服務便民化),六項任務(數據整合、宏觀決策、環境監管、公共服務、大數據平臺、地方試點),五個應用(環評、監測、應急、網站、執法)。
3)大數據構成。環保部門+相關部門+互聯網=生態環境大數據
4)生態環境大數據行動。建設環保云平臺,1+1+N模式,建立生態環境大數據工作機制,建立統一運維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等。
11、環境質量改善與環境公共產品供給
1)我國當前環境狀況主要特征:容量超載、質量較差、穩中趨好,用較低的收入解決較為復雜的環境問題。
2)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按照當前的污染物排放濃度和經濟發展預判,我國環境質量改善進度滯后經濟發展20年,預計2020年難以全面達標,2030年可基本達標。
3)政策的發展趨勢是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未來隨著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群眾對環境需求將提升,矛盾將成為日益增長的環境公共服務需求與之后的供給之間的矛盾。
4)國家確立綠色發展新理念:十三五首次將環境質量列入約束性指標。未來實現路徑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全國,通過20年的時間實現階梯式達標。
5)未來的目標是通過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建設綠色小康社會。
編輯: 李丹
東吳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環保行業首席分析師,重點覆蓋水、固廢、環境監測、資源化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