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8-23 09:42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蘭亞軍
課題組成員應包括:相關部委的領導、專業研究垃圾工作的專家、學者及有垃圾分類實戰經驗的企業家組成。
2、確定市場改革試點地區
根據“點面結合,重點突破”的原則,在國家住建部公布的全國100個農村垃圾分類示范縣及46個試點城市中,重點在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實驗區及全國生態文明區縣中,第一批選擇5—10個區或縣做改革試點。改革試點城市的選擇條件為:一市縣(區)黨政“一把手”對垃圾分類有充分的認識和積極的意愿,有能力有擔當。特別市級“一把手”對此項工作很重視。二是基礎設施比較好,比如廚余垃圾處理廠、可回收垃圾分揀廠等基本設施已建成。三是經濟發展水平、基環衛礎設施相對較好。四是垃圾分類民眾基礎比較好。
3、主要制度創新
垃圾分類改革試點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的原則,遇到難點、問題不回避,要有將垃圾分類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談到改革開放時說,“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改革試點以區或縣為單為行政單位,以“市級統籌、區縣落實”,進行以下制度創新試點。
第一,組建垃圾分類PPP項目公司(SPV公司)。公司由當地政府、環衛、保潔、回收公司等相關方組成,由資源、資金、技術等按一定比例入股,組建垃圾分類處理ppp公司,簡稱SPV公司。
第二,“四位一體”的模式。將二手交易、廢品回收、垃圾分類、環衛保潔(包括路面保潔、垃圾清運、公廁管理及園林綠化等)等“打包”,特許經營給這家SPV公司。
第三,增加“垃圾分類費”的科目。與混合生活收集處理相比,生活垃圾由原來的一種變成了分類后的三種或四種,一方面增加了分類收集、運輸及處理的成本;另一方面 ,又需要宣傳動員以及對居民的獎勵。成本比混合垃圾要高,因此,應當增加“垃圾分類費”這個科目,政府聘請專業的機構,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后端處理設施的距離等因素,核定“垃圾分類費”用給項目公司。
第四,政府優先采購或指定采購用再生產品。在垃圾分類工作中,廚余垃圾的分類、收集、處理是一個很大的難點,特別是廚余垃圾生產出的產品的“去處”問題更是痛點。目前,我國廚余垃圾處理的方向主要有三個:一是能源化(厭氧產沼,發電)、二是肥料化(有機肥、土壤改良劑等)、飼料化(黑水虻、蚯蚓)及酵素等。從全國來看,這些方面技術是成熟或相對成熟的,難點在于,前端廚余垃圾分類的質量、收集運理的成本及處理后的產品的銷售問題。
一方面 ,企業需要要積極提質升效、技術創新,因地制宜,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另一方面 ,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配套,比如政府優先采購或指定采購用用廚余垃圾生產出的合格的再生產品。
第五,最重要的是實行“費用包干制” 目前,我國垃圾處理企業是按照垃圾處理的噸數獲得政府補貼的,無論是填埋還焚燒發電,都是采取這種機制,這種補貼機制在原來的處理路徑中是合理的。但這與現在要實行的垃圾分類是相矛盾的,因為垃圾分類工作做得越好,進入填埋或焚燒的垃圾量就越少,這樣,企業獲得的補貼就越少,因而,企業缺乏垃圾分類的動力。這是過去十數年,我國垃圾分類推廣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之一。應采取“費用包干制”,即根據每天垃圾實際產生量乘以單價乘以總天數(365天),進行費用包干,“多余自負,節省自得”。這樣,企業就有分類的動力了。
以后每年,可按一定的增長比例(測算最近3—5年實際增長比例),如8-10%左右,每年遞增。這樣,一方面并沒有增加當地財政額外的負擔;另一方面 ,又可以看出因垃圾分類而產生的經濟效益,也會有“受益人群”,從面調動政府、企業的動力和積極性。
(三)垃圾分類資金來源
垃圾分類資金來源有五個方面:
一是政府付費 因垃圾分類處理是基本民生公益事業,政府財政應出一部分資金,可以將分散在城管、科技、環保、農業、教育等部門的資金加以整合和統籌,盡量不新增財政資金的支出。
二是產生者付費 因垃圾是污染物,應該“產生者付費”。現在很多地方垃圾處理沒有收或收得不夠,致使財政不堪重負;同時,因居民的垃圾產生量沒有與經濟“掛鉤”,致使垃圾產生越來越多。按國務院《價格機制改革》,環保產業將全成本付費。先期可讓機關、事業單位等公共機構全成本付費,居民先期按全成本的30%或40%的比例付費,然后逐年增加,最后達到全成本付費。
三是成立垃圾分類回收基金。成立垃圾分類回收基金,一方面 ,用于垃圾分類宣傳、動員、研究等費用,另一方面用于補貼回收低價值物品的費用,如玻璃、泡沫、廚余垃圾等,以彌補市場失靈而造成這些產品無人回收的問題。
基金來源一是政府撥款,二是單位或個人捐助,三是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或押金制度。
四是在因就地資源化和源頭減量而節省的費用中按一定比例劃入該基金。
五是增值服務收入,企業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垃圾分類切入到社區服務之中,可獲得一部分增值服務。
(四)市場化改革中政府、企業、社會的任務
1、政府:主要任務是進行制度設計和制定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確定各個利益主體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的責任和義務,制定垃圾處理費的標準及收取。
2、企業:對運營模式、商業模式及技術進行創新,對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環節有機結合、高效配合,從面使整個“產業鏈”盈利。
3、社會:高校、科研機構、媒體、NGO等社會組織,對垃圾分類的理論、制度設計進行專業研究,宣傳、動員和教育。
(五)垃圾分類改革試點需要注意的問題
1、“三針協同”理論 需要將宏面層面的理論研究、頂層設計與中觀層面的規劃設、方案制定、微觀層面的實際操作要有機統一起來。目前,我國垃圾分類頂層設計、規劃制定到具體實施是由不同的人群在做,沒有很好的統一起來,造成的結果如一個時鐘的時針、分針、秒針各走各的,造成時間不準,需要“三針協同”。
編輯: 趙凡
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垃圾分類委員會主任,貴州高遠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