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6-25 14:16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袁凌
中國水網編者按:移動互聯時代對環保產業的影響正在繼續。北控水務作為行業龍頭,積極投身時代變化的思考,并將之與公司文化融合,形成全員的習慣。不但關注本次“移動互聯對環保產業的影響”主題征文活動,并以強大的執行力,快速組織到數十篇稿件,讓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主編成衛東心生感慨:“連續數年領先年度企業排行榜,北控水務的領先一定有其深刻的理由。”從6月13日起,中國水網將選擇來稿中的優秀稿件,連續發布,供讀者參考,敬請關注。本篇作者為:北控水務華中區袁凌。
由于水務管理的涉及范圍廣、時空跨度大、突發事件多、不確定因素難于控制等“技術性”難點,兼顧執法、監管過程中的“陽光執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利用科技手段統籌規劃、周密實施、嚴格管理,信息化就是一個有力的手段。將移動互聯網的智慧運用于環保事業中,每位用戶一旦有需要便可以在任何地點用任何設備快速地獲取信息。
水務管理信息化必要性
在水資源規劃、監測環節,如若摸清水資源的“家底”,僅使用原始的手工測繪是萬萬不能!其中道理可用天氣預報的案例觸類旁通:如果沒有先進的觀測設備和計算機的超強計算能力,我們的天氣預報只能停留在諺語的層面——晚出彩霞日有雨,僅是一種定性分析,想要得出明天降水概率是需要海量數據采集和計算的;水資源規劃、監測也是同一個道理。
在水資源環境保護、開發、使用環節,要強化河流流域以及城市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建立權威、高效、協調的水資源管理體制,統一管理防洪,除澇,蓄水,供水,用水,節水,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配置、污水處理回用、地下水回灌等水務工作,實現城鄉水務一體化。要達到上述優化和管理的目標,必須借助數學處理方法和計算機的高效運算能力,通過優化技術與運籌學結合起來,在大量的可組方案中尋找最優或接近最優的方案——國家和人民利益最大的方案。
在水政執法等環節:執法工作取證難、效率低,往往陷入被動的局面;主動意識差,重事后監管,輕事前巡視及服務;手工作業相對不透明,立案、處罰及撤銷等基本過程不能滿足第三方監督和監管的要求。
在“水安全”的議題日益為人關注的今天,水資源難于短期內大量補給,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迫在眉睫,信息化是探尋儲量、監測異常、拓展應用的有力技術手段,惡劣環境和突發事件情況下,監測水資源或自然災害的實情,防止或拯救水災害,提升水務工作效率,提升水務管理和服務水平,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強化行政監察職能;同時,防腐倡廉,打造陽光政府。
智能水系統提升水資源利用
物聯網技術與智能水系統的結合就是將無線傳感網絡與現有的計算機通信網絡覆蓋傳輸以及運營管理能力相結合,通過構建智能調度綜合指揮中心的集中控制與調度,并將其應用影響“六大安全”的各種因素在線實時監控和治理中,實現監測網絡的無縫覆蓋;實現全天候的實時動態監測,能極大地避免數據丟包及通信中斷等情況的發生,為“六大安全”在線實時監控及預警提供準確、實時、穩定的數據;實現監測、預警、智能計算、反饋過程的自動化管理,做到信息實時獲取、有效預警、自動智能反饋任務分配,以及信息處理的自動化,提高流域調度的監測和管理的自動化水平,促進管理效率的提升。
例如通過智能水務平臺,將各個分廠的監控設備、監控數據、檢測數據整合在互聯網上,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施數據調用、存儲、分析,通過遠程控制實施對遠程設備的檢查、管理,實現多層級、多維化、集群化的管理控制。通過智能水務衍生的網站、管理控件,將各地用戶的數據信息、新聞報道、計劃總結等匯集,實現多元化的管理審批、財務管理、設備管理、行政管理、信息處理功能;結合前述的軟硬件管理,構成一個集成多種軟硬件和信息,實現多重查詢、處理、管理功能的集成體。
信息化管理促進陽光執法
水務的管理能通過信息化解決水政監督執法的內容,信息化解決方案主要是用于轉變傳統水務執法日常辦公模式的“一攬子”電子政務解決方案,提供一個集資源共享、管理、監控、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網絡多業務處理平臺。
信息化的應用首先解決水務執法的流動性問題,工作現場延伸到水所能及之處。執法人員可以利用電腦通過有線網絡,或者利用“執法通”之類的無線終端通過無線網絡,直接查詢分布在水務執法相關部門的有用信息,避免了諸多調查環節;執法辦公專網延伸至無線,在執法現場執法隊員通過“執法通”和便攜式打印機完成發現拍照取證、制作和打印執法文書等一系列案件處理操作。
同時,由于水務執法更存在執法人員難于全覆蓋的地理意義上的“死角”或“盲區”,對水情監測和執法取證提出挑戰,依托信息化的智能監控系統可使得非現場執法應付自如,高科技執法有理、有據、有節。
通過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技術在水務執法工作中的應用,不僅使案件辦理周期得到縮短,且共享更及時、取證更方便、流程更簡化、反應更快捷、監管更有力,進一步提高執法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確保國家利益不受損,提高人民群眾對執法工作的滿意度。
早在2006年,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就曾說過,環保事業的最初推動力量來自于公眾,沒有公眾參與,環保事業就變成少數人的事而最終一事無成。真正治理好環境污染,不僅要靠政府的高效率,也不僅要靠國民的高素質,公眾參與的民主法制機制更為重要。事實上,公眾監督也正成為推動污染減排和生態保護的重要力量。公眾訴求推動政府在環保領域的政策加碼,將會帶來相關市場空間的釋放。
政府、環保企業、民眾三者之間,形成了移動互聯時代下全新的互動及制約關系。民眾的參與,讓一些原本未被重視的環境問題進入公眾視野,被政府重視,也讓環保企業運營更加陽光透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環境監管力度的強化,以及環保企業運營能力提升。
編輯:楊瑞雪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