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境監測任務快速增加和環境管理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已迫在眉睫。作為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的先行者,山東省早在2012年就率先實行了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的第三方運營,推動監測服務社會化,確保監測數據真實可靠。記者從省環保廳獲悉,目前山東144個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已全部實行第三方運營。
144個空氣站僅需約50名運營人員
2012年8月,山東在全國率先試點環境質量監測第三方社會化運營,實施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的“轉讓-經營”模式(TO模式),即運營單位購買空氣站并負責運營維護及設備更新,比對單位對空氣站進行整體比對,省市兩級環保部門共同對運營單位、比對單位進行質控考核,共同出資購買符合質量要求的監測數據,監測數據歸環保部門所有。
截至目前,包括濟南在內,山東省144個空氣站由3家運營單位負責運營,按照每3個站配備1名運營人員的要求,全省共有約50名運營人員。每個空氣站配置SO2檢測儀、PM10檢測儀、PM2.5檢測儀、NO2檢測儀、CO檢測儀、O3檢測儀等6種污染物檢測設備,其中45個空氣站還配置了能見度檢測儀。
“TO模式下政府部門把空氣站完全轉讓給第三方運營公司,實行專業化、社會化運營管理,從此全省17市環境空氣質量的好與壞,不再由環保部門‘自說自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說。
全省空氣站運行費用將降低15%
長期以來,以政府相關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為主開展監測活動的單一管理機制,是我國環境監管的主流模式。隨著環保標準的日漸加嚴,環境監測服務需求與日俱增,政府監測機構分身乏術。
業內人士指出,一個城市的環境監測站需要安裝的在線氣體和水質監測儀表等設備數量和類別多,運營維護保養對政府的人力、物力都是考驗。如此一來,聘請第三方來做維護、保養成為必然。
事實證明,“去行政化”的環境監測不僅提高了數據質量,還節省了政府財政開支。“實行TO模式后,監測成本降低了,全省空氣站運行費用將比現有模式降低15%,國有資產凈值增值7%。”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4+1”監督模式保證數據質量
數據質量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現行機制下,各地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一般由各地環保部門負責,盡管有的實行了第三方運營管理模式,但存在容易受到行政干預、運營成本高等問題,造成數據質量參差不齊。
山東省環保廳創新實行的TO模式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與其他省由各市自行委托第三方的做法不同,山東省環保廳公開招標,遴選出了3家運營單位和1家比對單位,分別承擔空氣站運營、比對業務,且運營、比對機構只對省級負責。在此基礎上,山東省環保廳進一步建立了“運營公司內部質控,比對公司移動比對,省級環保管理考核,市級環保定期互查以及公眾參與監督”的“4+1”監督模式。
記者了解到,在TO模式下質控管理效果明顯提高。“舉個明顯的例子,按照老標準計算的空氣質量良好率,由過去各市自行上報的90%以上降低到60%左右,而全省空氣站設備運行率和數據準確率卻上升到了90%以上。”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編輯:李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