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兩年法律法規及標準的完善,VOCs(揮發性有機物)逐漸進入環保行業和公眾視野,這個在PM 2.5形成之前的最最重要的前體物———VOCs的萬千變化,讓細粒子污染漸趨嚴重,對于VOCs的治理已經成為各地大氣污染治理的一大重點。據業內人士預計,VOCs政策正遇到拐點期,預計明年及“十三五”期間將陸續出臺VOCs排污費政策與相關行業標準。
而就在此前,北京市環保局等部門于9月15日聯合下發通知,從今年10月1日起,北京市將開始征收VOCs排污費,主要包括家具制造、包裝印刷、石油化工、汽車制造、電子行業等五大行業的17個行業小類。通過經濟杠桿,引導企業從源頭減排并加強末端治理。一石激起千層浪,VOCs已經成功升級為大氣污染治理行業關注的新焦點。
VOCs究竟為何物?行業需要統一標準
VOCs除了產生臭氧污染外,還形成二次有機氣溶膠(25-%35),VOCs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光化學煙霧的決定性前體物。降低顆粒物污染污染,去除光化學煙霧,提高城市空氣質量,VOCs的控制勢在必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指沸點50℃~250℃,常溫下以蒸氣形式存在于空氣中的一類有機物,包括烴類、鹵代烴、芳香烴、多環芳烴等。但是在我國,關于VOCs的定義一直存在爭議,據筆者了解,去年環保部單純的為了VOCs定義組織了3次全國范圍內的專家會議。一部分專家希望采用美國的定義,美國的定義主要是大氣能不能參與光化學反應,另一部分專家是希望采用歐盟的定義,即它的沸點低于250度或者是260度。經過反復的推敲,最后VOCs確定為參與大氣光化學反應的有機化合物或者是根據規定的方法測量或核算確定的有機化合物。
“這個定義,實際上最終還是參考了美國排放定義的一個標準,是結合了化學定義和物理定義,同時結合了一些測量方法,是一個融合的定義,下一步再制訂各個行業的排放標準,包括各地都在制訂一些各地的排放標準時,都要求要采用這個定義,統一標準,為今后的管理提供便利。”環保產業協會廢氣凈化專業委員會的副秘書長欒志強在一次VOCs的專題沙龍上表示。
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缺乏好的商業模式
VOCs相繼出臺的這些政策和法規,無疑在給生產型企業上“緊箍咒”的同時,也給環保技術的推廣帶來了機遇。VOCs 排放源涉及100多個行業,僅監測治理潛在總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別。據相關機構測算,到2020年,預計工業源VOCS減排控制帶來的市場空間為1809.66億元,其中含VOCs產品的使用和排放環節的減排需求為759.22億元,占總需求的41.53%。VOCs生產、儲運以及以VOCs為原料的生產工藝過程減排需求分別為350.99、463.45、232萬噸。
如此的天量市場,目前行業的技術水平如何,是否足以支撐這片誘人的藍海?VOCs治理的技術主要有吸附回收、生物法、催化燃燒法、吸附濃縮-催化燃燒等,但是由于VOCs種類多,排放行業多,排放源分散,治理技術復雜,目前沒有單一的某一種技術可以跨多個行業治理VOCs。因此,針對不同的行業,治理的方法與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北京曉清環保集團總裁韓小清則以自身的實力和經歷跟同行們交流了他對VOCs的認識。他說,“對VOCs行業和項目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大約在十幾年前國家開始抓脫硫脫硝曉清環保沒有涉足,當時我考慮到這些大的國企央企很有可能都來參與這樣一個脫硫脫硝的市場,所以沒有下工夫做這個事兒。但是對于VOCs這個市場,我覺得空間還是非常大的,現在國家已經出臺了政策,但是我感覺沒有好的技術,沒有這樣一些既能解決問題又能價格比較低、運營費也比較低的好技術,所以我還是局限在好的技術上做文章。假如說你有好的技術、好的突破,那么這個競爭力還是非常強的。”
“高濃度的、有回收價值的,首先要回收,再采用其他的技術來進行治理。對于中等濃度范圍的廢氣,有回收價值的當然要進行回收,沒有回收價值的要燃燒掉。”欒志強指出,“現在難就難在低濃度的,而且大部分的廢氣排放呢,大家也都清楚了,都是低濃度排放。在進行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VOCs的成分、性質到底是怎么樣的。”而目前多數VOCs末端治理企業的產值在1000~5000萬元之間,產業分布較分散。
此外,韓小清總裁強調好的商業模式至關重要。“VOCs市場跟海綿城市和土壤修復完全不同,它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你有本事你就有戲。VOCs市場怎么樣以技術為導向尋找突破,真正的開發出成本比較低、商業模式比較有前景的產品才是我們的突破點。”
曉清環保在鞏固水、固廢、新能源三大業務板塊的同時,也積極布局VOCs市場,希望能盡快切入大氣治理領域,為我國的大氣環境改善出一份力。韓小清總裁表示技術領先多元化、具備工程業績、資源整合力強的企業有望最受益,由于碎片化市場和各子領域或各環節(如印刷)治理手段差異性,且行業初生期商業模式不成熟,他預測具備多種領先技術工藝、較豐富工程經驗的治理企業有望占據先機。另一方面,政府(企業)資源和資本實力強者也有望通過合作、并購、參股等模式切入市場。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