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11日在此間表示,當前,我國霧霾天氣頻繁爆發,室外大氣質量短期內尚難達標,而室內環境具有易控、人員暴露時間長、健康效應顯著等特點,因此,我國在加強對大氣污染治理的同時,應更加重視對室內PM2.5污染的防控。
2014年至2015年,針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個代表性城市的典型室內場所開展PM2.5濃度監測研究發現,每個場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PM2.5超標現象。
“我們進行的一項監測表明,門窗處于閉合狀態,室內無烹飪、吸煙等明顯污染源時,室內PM2.5主要來源于室外傳輸。當室外為嚴重污染時,室內PM2.5濃度一般低于室外;當出現降雨或大風天氣時,室外PM2.5濃度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下降到優的水平,而室內PM2.5濃度則下降較慢,甚至出現了PM2.5濃度高于室外的情形。”他說。
侯立安介紹說,清華大學今年發布的一項調研報告指出,相對于室外PM2.5污染,室內PM2.5污染對人的影響更顯著,人均室內PM2.5暴露量和潛在劑量為室外的4倍。
侯立安表示,近年來,我國在改善室內PM2.5污染上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污染源譜數據庫尚未建立、排放清單不夠系統、健康風險評估研究較少,空氣凈化市場不夠規范。
“我國空氣凈化器標準雖然已經出臺,但距完全落實還有一段時間,還缺乏專門針對PM2.5空氣凈化的標準。另外,由于凈化效能參數不統一,部分品牌空氣凈化器宣稱的性能與實測嚴重不符。”他強調說。
為加大對室內PM2.5污染防控力度,侯立安建議,基于大數據開展PM2.5監測研究;篩選具有PM2.5吸附作用的植物;開發先進的新風系統;完善室內PM2.5健康風險評估技術等。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