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2-03 09:48
來源:E20環境平臺
2015年12月30日,發改委和環保部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媒體通氣會,《規劃》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削減,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有人戲稱這是個“拼了命的PM2.5”指標。
當“拼了命的PM2.5指標”提出時,珠三角“悶聲憋了個大招”。31日,中國大氣網搜到一組數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2005-2014年間衛星記錄NO2的數據,珠三角成績顯著。鄧肯關于此研究發表的論文中列出了中國19個城市NO2變化,是廣州、東莞、深圳降幅最大,達到40%以上。
此為背景,進入正題。上世紀90年代,珠三角污染物濃度很高,珠江三角洲空氣質量研究主要參與人之一的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邵敏老師介紹,最開始到珠三角做大氣污染研究工作的時候,珠三角的空氣污染是很嚴重的,上世紀90年代初期,珠三角的霾日占一年天數的近50%,在全國有二氧化氮濃度測量的城市中,廣州和北京的濃度最高的,達到150 mg/m3。時至今日,珠三角空氣質量改善有目共睹,今年全年監測結果顯示,珠三角區域大氣顆粒物濃度達到了國家新空氣質量標準—— 35 mg/m3。
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珠三角治氣下了哪些功夫,有怎樣的奧秘?帶著這些問題,中國大氣網采訪了邵敏老師,一探其中究竟。陷入霧霾困境的城市,或許可以從中有所收獲。
邵敏介紹,為了治理霧霾,實現空氣質量改善,全國各地都做了很多努力,京津冀、長三角都有很多走在全國前列的措施,珠三角也不例外。“為什么珠三角取得了這樣的效果,我覺得有些地方還是比較有特色的”。
打破“屬地管理” 率先實現區域協調
邵敏介紹,現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測量結果顯示,PM2.5的化學組分一半或以上是二次成分,而臭氧基本上二次污染過程的產物。所以現階段要真正實現霧霾治理的效果,重點是二次污染防控,臭氧的問題與早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治理問題不同,其防控手段與方式也與過去的脫硫除塵有重大差別,因為二次污染和一次污染的形成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構建區域整體控制的技術和管理體系。
過去的污染控制是屬地管理方式,每個城市對自己的空氣質量負責,事倍功半?!岸槿怯械锰飒毢竦臈l件,珠三角九個城市都屬于廣東省管轄范圍,在一個省的體制之下,很早就建立了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管理體制和辦法?!鄙勖糁赋觯瑥纳蟼€世紀末至今,珠三角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空氣質量監測系統,這一套體系在整體把握珠三角空氣質量關系中是非常有價值的。采用統一的監測網絡體系,在京津冀實現起來可能會有困難。
科技是硬實力 建立空氣質量監控預警體系
珠三角空氣治理取得如此成績,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科技支撐。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邵敏向中國大氣網講述,為了整體把握污染物排放情況,珠三角建立了區域污染的監控預警體系。
“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啟動大氣污染領域最大的科研計劃“城市群大氣復合污染防治技術體系與集成示范項目”中央投資1億左右,地方投入8-9千萬,而該項目的核心示范區就是珠三角。結合區域污染的監測網絡、源清單和預報預警系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區域空氣質量監控預警體系。
管理是軟實力 近20年完善聯防聯控機制
科技是支撐,但真正實現空氣質量改善還需要良好的管理體系??偨Y多年工作,邵敏將此歸結于三個方面?!斑@三方面相互聯系支撐的體系,在珠三角建立起來了,并且一直在執行著。”邵敏說。
“包產到市”
在區域空氣質量監測預警系統的基礎上,廣東省提出了珠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管理機制。所謂聯防聯控,即是根據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需要,制定各類污染物濃度下降指標,同時利用區域科學中心一套工具計算各市需要完成的減排量,分配給區域內各個城市。
同時邵敏提到一點,珠三角的區域聯防聯控并不局限在廣東省,而是建立了“粵港聯合”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廣東與香港共同推進這項工作的進展。
區域聯防聯控聯席會議制度
談到初期的執行,邵敏直言,分配到各個市也會面臨爭論,聯防聯控說易行難。為此,珠三角建立了區域聯防聯控聯席會議制度。最開始是廣東省分管環保的副省長任聯席會議主席,各城市分管環保副市長為成員,共同討論區域科學中心提出來的減排方案和分配辦法,最后形成決策,各城市依決策執行。
“后評估非常重要“
“交到各個城市執行,效果怎么樣,核查非常重要”,邵敏說道,“比如說二氧化硫減排40%,是否真正做到了,這需要科學中心根據監測網絡、源排放清單和模型系統進行詳細評估。”除此之外,還要評估已經采取的方案是否能夠達到原來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兩個方面的評估保證了聯防聯控任務執行的效果。
珠三角空氣治理堪稱樣板,而邵敏客觀評價,珠三角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氣象條件等不利因素有可能導致空氣質量的反彈;另外他指出,珠三角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臭氧的問題仍然嚴重,今后要沿著PM2.5和臭氧同步改善的思路去做;除了繼續做好區域聯防聯控,把脫硫脫氮除塵做好,揮發性有機物的控制也面臨挑戰,揮發性有機物成分復雜,來源復雜,絕大部分來自于無組織排放,珠三角乃至全國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都處在起步階段。邵敏希望珠三角能夠“利用好過去建立的好的科學技術和管理體系,在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上做出一個示范”。
編輯:成苗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