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播出的紀錄片《穹頂之下》,以及冬天全國一場接一場的霧霾,引發了公眾對于環保行業、特別是廢氣治理行業的關注。“十三五”的規劃中也顯示了政府對于大氣污染治理的決心,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霧霾治理取得明顯進展,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本篇中,我們對大氣環保子行業做了梳理,并對“新三板”中掛牌的相關企業進行獨家盤點。
灰霧天氣頻發,政策推動行業大發展
大氣污染與人體的舒適、健康、以及環境生態循環息息相關。我國近年來經濟高速增長背后,是巨大的大氣污染代價。雖然常規的大氣污染物,譬如二氧化硫及工業粉塵等目前已經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新型復合大氣污染不可小視,光化學煙塵污染日益凸顯,區域性灰霾天氣加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每年出現灰霾天數達100天以上。非常規性大氣污染物,譬如PM 2.5,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均呈現增長態勢。
隨著社會對大氣污染關注度的提升,廢氣治理行業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國家到地方,密集的政策與行動,表達了政府對大氣污染治理的決心。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目標,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 2.5)濃度繼續下降。
圖1 近年來大氣領域國家層面政策
從細分行業規模來看,脫硝、脫汞和除塵行業占比最大。“十二五”末期中國廢氣治理總產業規模達到2978億元,其中,脫硫產業規模244億元,脫硝產業規模1200億元,除塵產業規模374億元,VOCs市場規模為815億元,脫汞行業規模150億元。
圖2 “十二五”末期中國廢氣治理行業規模
(數據來源:E20環境產業研究院,和君分析)
熱潮不減,掛牌集中在北京及長三角
為了對“新三板”環保行業深入剖析,我們將326家企業劃分為節能行業、環保設備、水處理行業、固廢處理、廢氣治理等9類。其中廢氣治理行業的企業共50家,占比15.33%。
50家涉及廢氣治理的企業,掛牌時間主要集中在2015年下半年,且2016年掛牌數量呈繼續增長態勢。
圖3 50家“新三板”廢氣治理相關企業掛牌時間
(數據來源:新三板企業庫,和君分析)
從地域上看,企業掛牌數目最多的四個省(市)為北京(11)、浙江(7)、江蘇(5)和廣東(5)。北京由于經濟優勢及較為突出的大氣問題,掛牌企業數目顯著高于其他省市,而江蘇、浙江和廣東是重要的制造基地,也是廢氣處理設備的企業集中地。
圖4 50家“新三板”廢氣治理相關企業掛牌地域
(數據來源:新三板企業庫,和君分析)
在交易方式的選擇上,13家企業選擇做市交易,37家企業選擇協議交易,分別占比26%與74%。
盈利能力強,發展速度快
截止至2016年4月18日,統計的50家公司中,已經流通股份的公司共有37家,占比74%;產生交易的共有27家,占比54%。股本超過2000萬的共有35家,占比70%。其比例與新三板整體態勢吻合。
“新三板”多為中小企業掛牌,盈利能力強。到統計日,共有30家公司發布了2015年年度報告。其中盈利的公司數目為25家,占比83%。公司的凈利潤水平主要集中在0-2000萬范圍內,未盈利、2000萬以下、2000萬以上的公司數目分別為5、19和6家。評估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多數集中在0-20%的區間,其中<0,0-10%,>10%的公司分別為5、10及15家。
圖5 30家示例企業2015年盈利(左)及凈資產收益率(右)情況
(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和君分析)
公司的成長性也是行業分析的重要指標之一,體現在營業收入連續、快速的增長。30家公司2015年的營業收入均值為9980萬元,超過4000萬的企業共21家,占比70%。我們對公司2014及2015年營業收入的復合增長率做了統計。新三板企業的成長速度較快,其中23家企業的復合增長率為正值,11家企業的復合增長率超過50%。
圖6 30家示例企業2014及2015年復合增長率
(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和君分析)
由于有些公司還未產生交易,共14家公司給出了2015年度市盈率,其均值為33.42。新三板掛牌的300余家環保企業的PE均值為47.23。中證環保指數的PE值為32.0,申萬環保產業指數PE值均值為39.15。新三板廢氣治理企業的PE值與行業均值總體持平,低于新三板環保企業。
圖7 新三板廢氣治理相關企業與同類企業市盈率比較
(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和君分析)
核心競爭優勢助力企業發展
分析的企業中,不乏營業收入具備規模且成長性較好的公司。我們擇取了2015年營業收入大于4000萬,且近兩年收入復合增長率超過40%的11家公司進行深入分析,探尋其高成長性背后的因素。
核心技術是發展的引擎:
環保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國內廢氣治理企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以專業研究院為背景的企業、單體設備制造企業和具有整體節能環保提供能力的企業。行業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掌握核心技術,并具備將技術有效集成于核心設備的綜合服務能力。
廢氣治理行業客戶差異性大,技術壁壘高,在細分領域的技術領先是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營業額高、成長性好的公司往往擁有多項專利,或具備行業領先技術,并提供集設備制造、系統集成、調試運行以及相關技術咨詢等一體化服務。例如“正大環保”研發推廣的新型電廠高效脫硫脫硝除塵裝置將于2016年面向市場;“風華環保”在各類風送遠程噴霧機上研發項目逾百項;“中兵環保”圍繞VOCs治理,為各細分行業提供集技術-咨詢-工程-產品-安裝-售后的完整服務鏈。同時,公司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強技術轉化能力,形成競爭優勢。
靈活運用多種業務模式:
目前,環保類公司主流的營業模式包括BOT、EPC、BT及合同能源管理等。BOT投資是指政府以契約方式將某大型工程的經營與責任讓渡給其他投資者,投資者可在期限內運營并賺取利潤,并在特許權期滿后無償轉讓給政府。而擁有EPC工程總承包資質的公司則可以負責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從設計、采購、施工到試運行階段提供全程服務,有利于公司整合資源,構建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漢唐環保”于2015年獲得環境工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乙級工程設計資質,并簽訂大額EPC項目,同時公司擬與財政支付狀況良好的部分地方政府簽訂25年期工業園區污水處理BOT特許經營協議,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中聯環保”目前的營業模式為工程總承包模式(EPC),為了減弱其帶來的退貨、返工的風險,公司將采取多種業務模式相結合的策略,根據實際項目情況靈活選擇業務模式。
品牌打造及定制化服務穩定客戶群:
廢氣治理行業由于其周期長,資金大的特點,客戶集中度較高。廢氣治理企業大多采用直銷的模式,針對不同的業主需要進行個性化定制,銷售之前詳細了解業主對產品的需求定制方案。
隨著我國環保市場的逐漸成熟,產業資源將向著技術先進、產品結構優良并具有品牌優勢和良好服務的企業集中。新三板公司規模小,發展快,將更加注重品牌營銷和服務質量:例如“森泰環保”某工程入選國家環保類示范工程名錄,“正大環保”則積極參加國內外展會,提升客戶對公司品牌的認知;同時,面對客戶群體,也加強了客戶分層與定期回訪溝通等管理工作,提升公司品牌價值。
突破行業壁壘,提供綜合環境服務:
相較于傳統企業注重設備制造與單一廢氣處理技術的發展,愈來愈多公司選擇環境綜合服務以及工業園環境治理的綜合性服務。
“森泰環保”積極進入工業園環境治理綜合服務領域,提供集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治理新技術新工藝開發、環保工程總承包和環保設施運營管理為一體的產品及服務,先后參與了十多家工業園區的建設;而“華江環保”則依托廢氣治理技術,結合廢氣與節能,形成了以干法熄焦余熱發電、焦爐煤氣制液化天然氣以及焦爐煙氣除塵為主的節能環保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廢氣環保、清潔能源利用以及余熱利用服務,成為工業廢氣節能環保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綜合多個環境領域可以在技術上產生協同,同時既符合工業園環境治理總體需求,也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