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成人小视频|国产黄影院|青青草免费观看|55影视大全免费追剧|chottie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國務院關于印發 “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附全文)

時間:2016-12-06 09:18

來源:國務院

第六章 實行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環境風險

提升風險防控基礎能力,將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事前嚴防、事中嚴管、事后處置的全過程、多層級風險防范體系,嚴密防控重金屬、危險廢物、有毒有害化學品、核與輻射等重點領域環境風險,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能力建設,有效控制影響健康的生態和社會環境危險因素,守牢安全底線。

第一節 完善風險防控和應急響應體系

加強風險評估與源頭防控。完善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制度,推進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類分級管理,嚴格重大突發環境事件風險企業監管。改進危險廢物鑒別體系。選擇典型區域、工業園區、流域開展試點,進行廢水綜合毒性評估、區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以此作為行業準入、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的基本依據,發布典型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報告范例。

開展環境與健康調查、監測和風險評估。制定環境與健康工作辦法,建立環境與健康調查、監測和風險評估制度,形成配套政策、標準和技術體系。開展重點地區、流域、行業環境與健康調查,初步建立環境健康風險哨點監測工作網絡,識別和評估重點地區、流域、行業的環境健康風險,對造成環境健康風險的企業和污染物實施清單管理,研究發布一批利于人體健康的環境基準。

嚴格環境風險預警管理。強化重污染天氣、飲用水水源地、有毒有害氣體、核安全等預警工作,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生物毒性、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等監測預警試點。

強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管理。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深入推進跨區域、跨部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協調機制,健全綜合應急救援體系,建立社會化應急救援機制。完善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指揮與協調制度,以及信息報告和公開機制。加強突發環境事件調查、突發環境事件環境影響和損失評估制度建設。

加強風險防控基礎能力。構建生產、運輸、貯存、處置環節的環境風險監測預警網絡,建設“能定位、能查詢、能跟蹤、能預警、能考核”的危險廢物全過程信息化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決策支持系統,完善環境風險源、敏感目標、環境應急能力及環境應急預案等數據庫。加強石化等重點行業以及政府和部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建設國家環境應急救援實訓基地,加強環境應急管理隊伍、專家隊伍建設,強化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和信息化建設,增強應急監測能力。推動環境應急裝備產業化、社會化,推進環境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

第二節 加大重金屬污染防治力度

加強重點行業環境管理。嚴格控制涉重金屬新增產能快速擴張,優化產業布局,繼續淘汰涉重金屬重點行業落后產能。涉重金屬行業分布集中、產業規模大、發展速度快、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區,制定實施更嚴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準入標準,依法關停達標無望、治理整頓后仍不能穩定達標的涉重金屬企業。制定電鍍、制革、鉛蓄電池等行業工業園區綜合整治方案,推動園區清潔、規范發展。強化涉重金屬工業園區和重點工礦企業的重金屬污染物排放及周邊環境中的重金屬監測,加強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向社會公開涉重金屬企業生產排放、環境管理和環境質量等信息。組織開展金屬礦采選冶煉、鋼鐵等典型行業和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典型地區鉈污染排放調查,制定鉈污染防治方案。加強進口礦產品中重金屬等環保項目質量監管。

深化重點區域分類防控。重金屬污染防控重點區域制定實施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有效防控環境風險和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分區指導、一區一策,實施差別化防控管理,加快湘江等流域、區域突出問題綜合整治,“十三五”期間,爭取20個左右地區退出重點區域。在江蘇靖江市、浙江平陽縣等16個重點區域和江西大余縣浮江河流域等8個流域開展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示范,探索建立區域和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與風險防控的技術和管理體系。建立“錳三角”(錳礦開采和生產過程中存在嚴重環境污染問題的重慶市秀山縣、湖南省花垣縣、貴州省松桃縣三個縣)綜合防控協調機制,統一制定綜合整治規劃。優化調整重點區域環境質量監測點位,2018年底前建成全國重金屬環境監測體系。

專欄5 重金屬綜合整治示范

(一)區域綜合防控(16個)。

泰州靖江市(電鍍行業綜合整治)、溫州平陽縣(產業入園升級與綜合整治)、湖州長興縣(鉛蓄電池行業綜合整治)、濟源市(重金屬綜合治理與環境監測)、黃石大冶市及周邊地區(銅冶煉治理與歷史遺留污染整治)、湘潭竹埠港及周邊地區(歷史遺留污染治理)、衡陽水口山及周邊地區(行業綜合整治提升)、郴州三十六灣及周邊地區(歷史遺留污染整治和環境風險預警監控)、常德石門縣雄黃礦地區(歷史遺留砷污染治理與風險防控)、河池金城江區(結構調整與歷史遺留污染整治)、重慶秀山縣(電解錳行業綜合治理)、涼山西昌市(有色行業整治及污染地塊治理)、銅仁萬山區(汞污染綜合整治)、紅河個舊市(產業調整與歷史遺留污染整治)、渭南潼關縣(有色行業綜合整治)、金昌市金川區(產業升級與歷史遺留綜合整治)。

(二)流域綜合整治(8個)。

贛州大余縣浮江河流域(砷)、三門峽靈寶市宏農澗河流域(鎘、汞)、荊門鐘祥市利河—南泉河流域(砷)、韶關大寶山礦區橫石水流域(鎘)、河池市南丹縣刁江流域(砷、鎘)、黔南獨山縣都柳江流域(銻)、怒江蘭坪縣沘江流域(鉛、鎘)、隴南徽縣永寧河流域(鉛、砷)。

加強汞污染控制。禁止新建采用含汞工藝的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項目,到2020年聚氯乙烯行業每單位產品用汞量在2010年的基礎上減少50%。加強燃煤電廠等重點行業汞污染排放控制。禁止新建原生汞礦,逐步停止原生汞開采。淘汰含汞體溫計、血壓計等添汞產品。

第三節 提高危險廢物處置水平

合理配置危險廢物安全處置能力。各省(區、市)應組織開展危險廢物產生、利用處置能力和設施運行情況評估,科學規劃并實施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規劃,將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納入當地公共基礎設施統籌建設。鼓勵大型石油化工等產業基地配套建設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鼓勵產生量大、種類單一的企業和園區配套建設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預處理和處置設施,引導和規范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開展典型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累積性環境風險評價與防控,淘汰一批工藝落后、不符合標準規范的設施,提標改造一批設施,規范管理一批設施。

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動態修訂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開展全國危險廢物普查,2020年底前,力爭基本摸清全國重點行業危險廢物產生、貯存、利用和處置狀況。以石化和化工行業為重點,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和利用處置違法犯罪活動。加強進口石化和化工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打擊以原油、燃料油、潤滑油等產品名義進口廢油等固體廢物。繼續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督查考核,以含鉻、鉛、汞、鎘、砷等重金屬廢物和生活垃圾焚燒飛灰、抗生素菌渣、高毒持久性廢物等為重點開展專項整治。制定廢鉛蓄電池回收管理辦法。明確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二次污染控制要求及綜合利用過程環境保護要求,制定綜合利用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限值,促進危險廢物安全利用。

推進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擴大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服務范圍,建立區域醫療廢物協同與應急處置機制,因地制宜推進農村、鄉鎮和偏遠地區醫療廢物安全處置。實施醫療廢物焚燒設施提標改造工程。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嚴厲打擊醫療廢物非法買賣等行為,建立醫療廢物特許經營退出機制,嚴格落實醫療廢物處置收費政策。

第四節 夯實化學品風險防控基礎

評估現有化學品環境和健康風險。開展一批現有化學品危害初步篩查和風險評估,評估化學品在環境中的積累和風險情況。2017年底前,公布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嚴格限制高風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進口,并逐步淘汰替代。加強有毒有害化學品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能力建設。

削減淘汰公約管制化學品。到2020年,基本淘汰林丹、全氟辛基磺酸及其鹽類和全氟辛基磺酰氟、硫丹等一批《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管制的化學品。強化對擬限制或禁止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替代品、最佳可行技術以及相關監測檢測設備的研發。

嚴格控制環境激素類化學品污染。2017年底前,完成環境激素類化學品生產使用情況調查,監控、評估水源地、農產品種植區及水產品集中養殖區風險,實行環境激素類化學品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

第五節 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管理

我國是核能核技術利用大國?!笆濉逼陂g,要強化核安全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建設,加快推進核安全法治進程,落實核安全規劃,依法從嚴監管,嚴防發生放射性污染環境的核事故。

提高核設施、放射源安全水平。持續提高核電廠安全運行水平,加強在建核電機組質量監督,確保新建核電廠滿足國際最新核安全標準。加快研究堆、核燃料循環設施安全改進。優化核安全設備許可管理,提高核安全設備質量和可靠性。實施加強放射源安全行動計劃。

推進放射性污染防治。加快老舊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進一步提升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能力,落實廢物最小化政策。推進鈾礦冶設施退役治理和環境恢復,加強鈾礦冶和伴生放射性礦監督管理。

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建設,將核安全關鍵技術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強化國家、區域、省級核事故應急物資儲備和能力建設。建成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建立國家核安全監控預警和應急響應平臺,完善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國家、省、地市級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


1...345678

編輯:趙凡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lhh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大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