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2-26 10:28
來源:果殼網、新華社、瞭望
◆ 近日以來,關于霧霾的各種流言再次甚囂塵上,下面這些問題你或許很想了解:
霧霾里有硫酸銨嗎?過量會致人死亡?
“4000流明微距鏡頭下的北京霧霾”又是怎么回事?
高空俯拍的霧霾圖是真的嗎?
今天的pm2.5濃度超過當年的倫敦、達到3900了?
◆ 正因霧霾嚴重,才需辟謠。隨意夸張和制造恐慌不會對這個問題有任何幫助。
◆ 送上一個好消息:冷風已經在路上!
▲ “19日PM2.5平均濃度實況圖”與“21日空氣污染氣象預報圖”
本輪霧霾的流言與真相
Q1. 霧霾里有硫酸銨?過量會致人死亡?
流 言 ▼
解 答 ▼
@大臉撐在小胸上|氣象學博士后
收到一堆私信微信艾特問:
硫酸銨是灰霾顆粒的主要成分之一。尤其京津冀的燃煤高排放,硫酸鹽在灰霾的比例一直高,平常也有,并非這次的專利。
倫敦殺人霧和中國霧霾的健康損害有所不同:倫敦殺人霧主要是SO2,形成酸性濃霧,具有急毒性,才會迅速致死。而中國霧霾主要是一種慢性的長期傷害,過多細顆粒物PM2.5會深入肺泡,而超細顆粒物PM0.1,甚至可以進入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健康損傷,但并不會快速奪命。
這次霧霾很嚴重,提醒孩子不要出門是沒錯(我看最好大人也少出門),空凈設備也有用,多喝水當然更沒錯了。
@窗敲雨|果殼網藥學編輯
空氣污染中硫酸鹽、硝酸鹽和銨鹽成分都是有的,這一次具體有多少這個我不清楚。
下面這個是截圖自《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這些東西應該是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在空氣中又發生化學反應,轉化來的。
空氣污染的長期危害是肯定的,但根據NIH旗下TOXNET數據庫里的毒理學數據,硫酸銨自身的急性毒性應該比較低。
Q2.“4000流明微距鏡頭下的北京霧霾”是怎么回事?
流 言 ▼
解 答 ▼
@Big.D|果殼實驗室
作為攝影愛好者簡單說兩句哈。先說結論:
這個效果是絕對拍得出來的,稍后上片子。
這個拍到的東西應該不是pm2.5本身,只是該時間下用微距頭+4000流明燈在霧霾中拍攝時能看到的景象,那么大燈打著,你肉眼也能看到這些顆粒物。
如果鏡頭里出現這個場景,還是請把口罩帶上吧——哪怕不是pm2.5,這種細顆粒對你也沒啥好處。
直接上我拍的視頻轉成的gif吧:
機身:我大松下最萌的GM1s
微距頭:奧巴60 2.8 微距
燈光:4k流明的燈咱真沒有,C8T6 啥的也沒帶,就拿了個Fenix E05 最高檔85流明吧
拍攝地點:果殼四樓后倉庫小黑屋……
拍攝方法:手動對焦到鏡頭前臉前七八厘米處,按拍攝鍵,然后努力毆打倉庫里的麻袋.如果這里能放視頻,你會聽到很多啪啪啪的聲音……
從此圖可見,是能拍出類似效果滴。
雖然拍到了東西,但這些東西不過是空中的浮灰,你肉眼一樣能看見。就像陽光下能看到室內的灰塵一樣。而pm2.5畢竟只有2.5個微米大小,肉眼是看不到的。一般常見微距頭應該在1:1或者更大一點點的放大倍率,這個倍率是不足以放大pm2.5顆粒到你能看到的尺寸的,要看到pm2.5顆粒得顯微鏡了。
當然人家原文也沒說這個是pm2.5顆粒哈,我這里只是怕大家誤解。
修訂補充:有人提到pm2.5可能因為丁達爾效應被看到?;蛘哒f只要散射的光足夠強肉眼就能看到,只不過是無法分辨它的細節。這點我不太肯定,顆粒物直徑應該是到可見光波長的大小才會發生丁達爾現象,pm2.5的話可能有點大了?不確定能不能形成氣溶膠什么的。
Q3. 高空拍攝霧霾?
霧霾很重,但配錯了圖
流 言 ▼
解 答 ▼
@Ent
今天還有不少媒體用上面這張圖來說明“高空拍攝霧霾”↑
首先,這并不是高空拍攝,而是一個網站的地球大氣模擬,網頁標題和左下角logo都還在呢;其次,這個圖確實是污染物,但并不是PM濃度,而是地表一氧化碳濃度的示意圖。
真正的高空拍攝的圖片,其實是這個樣子的(不過這張不是今天,是2013年12月7日Terra 衛星拍攝的):
這張照片非常清楚地顯示了云、霧和霾的視覺區別:空氣污染造成的霾是灰色半透明的,霧是白色且表面光滑的,中高層云則是凹凸不平,高居霧之上,邊緣有陰影的。
不過話說回來,比起去年前年網上流傳的“高空拍攝霧霾圖”,今年這張已經靠譜多了……
▲ 往年流傳的“航拍霧霾”,其實是天空太亮、曝光不足的云彩……
而果殼主筆瘦駝從飛機上拍攝到的真·霧霾,是這樣的:
@瘦駝 :
半小時前飛過天津,霾中正在建設高度超過500米的的“周大福樓”。
▲ 我覺得這個正確的圖已經夠可怕了,不需要用錯誤的圖來嚇人。
Q4. 今天的pm2.5濃度達到3900了嗎?達到了會是什么狀態?
流 言 ▼
解 答 ▼
@Revolucion|果殼譯者
先快速說一下
倫敦霧霾的時候PM2.5并不是1600。1600μg/m3是當時的總懸浮物的量。當時沒有PM2.5的數據,不過估算一下的話,可能在800μg/m3附近。
北京的PM2.5也不是3900,平均下來390μg/m3差不多……
(以及,寫物理量不加單位的都是耍流氓這一點還用我說嗎)
——但是,北京和倫敦能比嗎??
2001年研究者整理了倫敦霧霾的數據:
可以看到,TSM(總懸浮物)的最高日均是1620 μg/m3。
總懸浮物包括PM10 ,PM10又包括PM2.5。當時的空氣質量監測里沒有區分懸浮物的顆粒大小,所以沒有具體的PM2.5數據。(事實上,直到80年代末,西方國家法律才開始把指標改成更好的PM10,之前都只是測量總懸浮的?!皞惗仂F霾里PM2.5指數是1600”是一個很不靠譜的說法,因為當時的人根本沒有pm這個觀念。)
雖然沒有具體PM數據,但是可以勉強估算一下大概的量。比如這篇論文里用了0.6的換算,也就是PM10占總量的60%。科倫坡的一個研究給出來的是總顆粒物:PM10:PM2.5是4:3:2。每一次污染當然都不完全一樣,不過大致估一下是能接受的。
不過,這只限于PM。倫敦霧霾最大的問題,實際上是二氧化硫,而北京的霧霾沒有這種酸性。所以特征是不一樣的,單看PM并不能比較二者的嚴重程度。
Q5. 為何此次污染過程特別重?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員王自發表示,進入12月以來溫度偏高的現象尤為明顯,冷空氣活動強度弱、頻率低,大氣污染擴散能力降低。根據資料跟蹤分析,預計本月中旬后期到下旬初,我國北方地區又將發生一次大范圍天氣回暖過程,溫度回升幅度大,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將再次導致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發生持續性空氣重污染過程。
Q6. 霧霾為何“早輕晚重”?
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郭金蘭說,大家之所以會感覺到霧霾“早輕晚重”,原因主要在于16日夜間、17日夜間都有弱冷空氣滲透影響北京。在弱偏北風的作用下,北京這兩天后半夜至次日上午的污染物濃度都有所下降,能感覺到早晨空氣質量和大氣能見度要稍好一些。
Q7. 霧和霾被吹散后都去哪兒了?
風和雨通??梢则岞采㈧F。降水會凈化空氣,這個在氣象上叫濕沉降。雨水或雪花把空氣中的臟東西洗刷到地面,減少懸浮在空氣中污染物顆粒的濃度,讓霾入地。因而雨雪過后,空氣清新。風則是讓空氣活過來的動力。
總之,冷空氣一來,靜穩條件被打破,PM2.5被大大稀釋,霧和霾也就消散了。
Q8. 各地啟動的預警級別怎么定?
今年環保部推進京津冀統一預警標準,目前已經實現了北京、天津、河北全境及河南、山東部分城市統一重污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根據京津冀統一的預警分級標準,預計空氣質量可能連續4天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且可能出現2天以上的嚴重污染,將達到紅色預警的啟動門檻;而預計空氣質量可能連續3天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且可能出現1天嚴重污染,將達到橙色預警的啟動門檻。
也就是說,按照預測及預警啟動標準,在此次污染過程中,京津冀及周邊20余城市或將陸續發布“紅警”,近10個城市將發布“橙警”。
Q9. 防霾口罩防霾口罩真能防霾?
檢測發現PM2.5專用防護口罩對污染物過濾效果較好;約八成抗霧霾兒童口罩達不到宣稱效果。
據實驗結果顯示,26款成人口罩中5成左右過濾效果一般,不少口罩面部貼合度稍差,造成鼻部漏氣,防護效果差,其中包括最近受追捧的“明星同款口罩”。從實驗對比結果來看,對顆粒污染物過濾效果較好的還是帶呼吸閥或者面部護具的PM2.5防護口罩。同時,兒童防霧霾口罩實驗結果顯示,14款兒童口罩中,約80%都達不到宣稱的效果。
Q10. “凈化塔”效果到底咋樣?
盡管人們對霧霾防治的需求已經十分迫切,但“無霾之洞”霧霾凈化塔的出現仍受到不少專家的質疑。據一位專家計算,在嚴重污染條件下,PM2.5濃度為200微克每立方米,該塔每小時吸收PM2.5總量為30000×200×0.001×0.001×75%=4.5克。按照該數據,該塔每小時吸收的霧霾量還不到一勺鹽的重量。該專家調侃:“還是去找一塊布蓋一下工地吧!”
Q11. “霧炮車”能除霾?
在諸多報道中,關于“霧炮車”除霾效果的表述不盡相同,有的是3%至5%,有的是10%至15%,大部分是15%至20%。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健康一位教授表示,這種車治霾作用有限,但降塵還可以,灑水后一段時間對周圍空氣會有凈化作用。不過,這種抑塵作用也是短期的。
Q12. 進口防霾窗紗是真的嗎?
霧霾頻發,防霾窗紗也隨之在網上熱銷。記者調查發現,網上熱銷的一款名為polltec(波蒂歌)的防霾防塵紗窗,價格在千元左右,號稱能夠有效阻斷PM2.5達到76%。但線下卻連銷售門店都沒有,只是在面包車上售賣。
霧霾當然不是好東西。但是,它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東西,所以必須用客觀的手段解決。我不認為張冠李戴、隨意夸張和制造恐慌對這個問題有任何幫助。
辟謠并不是暗示霧霾不嚴重。正因為霧霾嚴重,才更需要辟謠?!敖鉀Q空氣污染刻不容緩”這樣一個正確的主張,如果用錯誤的證據來為它“添磚加瓦”,只會起到和稀泥的作用。
綜合自果殼網、新華社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