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1-10 16:55
來源:環保圈微信
而在輿論場之中,不少人也在質疑數據的真實性
網友“綠樹晨風”質疑說:“蹊蹺的是,1月5日,臨汾的二氧化硫濃度下降迅速,凌晨還是1303微克,早上8點就成了337微克。到底是數據真實性出現了問題,還是有什么緊急措施產生了效果?如果有緊急措施,那又是針對了哪些污染源,這些污染源是否因未落實霧霾響應措施而形成了污染?即使是緊急措施在起作用,如何能夠在無特殊的空氣流動條件下迅速降低二氧化硫含量?”
因此,不少人如同“綠樹晨風”一樣,在質疑數據真實性。即便當地環保部門一再強調,監測數據由國家環保部委托第三方運維,當地無法更改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的監測數據,也并不能打消坊間的疑惑。
輿論也在分析臨汾的二氧化硫為何會報表
知乎網友“Alain ZH”是一名環評工程師,他認為燃煤及煤的使用是最大元兇:“現在全國的火電廠都在拼命推脫硫脫硝設施,這一輪技術改造完成后,可能現狀會稍有改善。但個人對此只是謹慎樂觀的態度,因為燃煤總量實在是太大了。”但他同時也表達了疑惑:“單純用于采暖的燃煤理論上不至于造成那么高的二氧化硫濃度,所以是否存在超標或者違規排放,由于不了解當地情況,不敢瞎說。”
網友“張帥的隨行日記”則歸責于當地粗放的生產方式:“依賴于能源產業的經濟體系仍然是區域GDP增長的基礎,但從重工業到服務業的轉型中,政府依舊還是‘打哈哈’,粗放式的發展更能推動經濟增長,更能為官員們的政績簿上留下厚重的一筆。服務業投資基礎大、見效慢、周期長。政府的發力點明顯還是倚重于傳統的工業模式。”
全怪當地政府,又是否合適呢?
網友“Student佳”表示:“臨汾的霧霾確實很嚴重,說政府坐視不管,我覺得也不公平。臨汾已經采取了公交車免票、單雙號限行、挨近城區不讓燒煤等措施來緩解,但也許力度還不夠。家里暖氣都是燒鍋爐,燒鍋爐就得用煤炭,但也沒辦法。”
事實上,網絡上流傳著各種“臨汾高污染企業的煙囪”照片,其中不乏“渾水摸魚”來責備政府處理不力。網友“_Ruska_”指著一張“冒白煙”的大煙囪說:“這個是火力發電廠,高的是煙囪,矮的是水塔。水塔是用來冷卻和循環水的,冒出的白氣并不是煙,煙囪一般會安裝除塵設備,正常使用的話冒出的煙是符合標準的。從圖片上看這家電廠并沒有排黑煙。”
另一方面,環保部門所說“居民燃用散煤排放占比超7成”的說法,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認可。
網友“鄭文科同學”表示這個是事實 ,“你若生活在郊區農村就會知道,家家戶戶燒煤,而且煤燃燒不充分,排放量驚人。”
網友“青青蟲的微博”也認為: “農村冬季散燃煤,一戶一冬燒一兩噸,無任何處理全部低空直排。”
因此,網友“貓眼看法國”認為,“在農村和郊區推廣節能建筑”很有必要。
不僅是政府,也許每一個人都曾助推了這場“災難”的誕生。網友“BigBig_lance”坦言:“污染的產生在于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抽煙、劣質煤、油煙、汽車、垃圾排放、食物浪費、有關單位的不作為等等,個體的細微舉動在總體中將無限放大。整個社會的能源結構和生活方式需要慢慢改變,當然其中需要政府的作為。”
政府似乎可以表現得更好
《新京報》評論文章提到:“在臨汾官方針對毒霧的2天閉門討論中,到底又發生了什么?是誰在阻撓信息的公開,是誰在妨礙應急響應的啟動?”
“重霾之下,沒有人可以做看客;最應該主動站出來釋疑解惑的,就是相關的職能部門。”央視也發表評論《面對重霾,信息透明不能缺席》,明確指出,“在公共信息獲取方面,公眾永遠都是弱者;向他們分析政策規定,辨析關注熱點,毫無疑問是政府的應盡職責。新媒體時代,無論在溝通意識,還是溝通方法上,職能部門都需要作出一些柔性改變。”
文章還表示,威望始于坦誠,信任源于公開,常以“政府不發言,新聞就發炎”自警自省,及時回應社會上有關霧霾危害、影響、治理進度的熱點關切,在公眾的監督下不斷完善各方面治理措施,藍天白云才有可能成為城市永恒的風景。
具體一點來說,李汀的建議值得當地政府考慮:“發生這么嚴重的二氧化硫高濃度污染事件,臨汾政府至少應該:
1、公布污染的源解析結果,明確公示偷排企業,和政府采取的措施;
2、 承諾今后把二氧化硫超標也納入到重污染預警的范圍中,警示市民防護。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