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08 16:37
來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推動環保產業發展。以成都金堂、自貢板倉、綿陽游仙、宜賓臨港等環保產業園區為依托,培育環保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通過引資引智、兼并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環保產業,加快培育環保產業集群,建設國家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環保服務業,培育全產業鏈大型環保集團(聯合體),推行合同環境服務、綜合環境服務、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及環保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服務市場。以天府新區和錦江節能環保服務產業園等為重點,打造環保服務總部經濟。開展環境治理托管服務試點,培育第三方環境監理服務機構,探索第三方環境風險損害評估。大力研發推廣細顆粒物治理、黑臭水體治理等綠色工藝技術和裝備,推廣高效煙氣除塵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成熟實用技術,每年實施一批先進性、創新性環保工藝、技術示范工程。開展環保產業常規調查統計工作,加強環境治理市場信用體系建設,規范市場環境。發揮環保行業組織的積極作用。
增加綠色產品有效供給。推行節能低碳產品和有機產品認證、能效標識管理等,推廣國家綠色產品標準、認證和標識實施。促進綠色制造,加快構建綠色供應鏈產業體系,全流程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實行政府綠色采購,倡導非政府機構、企業實行綠色采購、綠色辦公。限制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和設備,推動包裝減量化、無害化和材料回收利用,限制過度包裝。嚴格限制發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務業。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發展電動和天然氣環衛、出租、公交車輛等。
(三)著力提高綠色發展水平。
堅持源頭防控。強化戰略和規劃環評引領作用,配合開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戰略環評,嚴格開展開發建設規劃環評,深入開展城市、新區總體規劃環評,強化規劃環評生態空間保護,完善會商機制。推行規劃環評空間和環境準入清單管理,實現重點產業園區規劃環評全覆蓋,強化規劃環評剛性約束。組織開展重點區域、流域、行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與核查。提高建設項目環評效能,加強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建設三級環境保護部門環評審批信息聯網系統。強化事中事后監督,實施重大建設項目后評價。
優化能源消費。實施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嚴格新建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到2020年,全省煤炭消費總量年均下降6% ,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下降 14% ,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至 34.2% ,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8% 。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輕工、紡織等傳統制造業全面實施電機、變壓器等能效提升和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大力實施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等節能技術改造以及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等節能工程,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等替代工程。禁止高硫高灰煤民用銷售,推進煤炭清潔利用和散煤治理。實施綠色建筑行動。強化交通運輸節能和公共機構節能。組織開展千家萬家企業和省千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開展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等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創建活動。
推進全社會節水。落實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抓好工業節水,鼓勵廢水深度處理循環利用,高耗水、高污染行業實施取水量和排污總量協同控制。積極推進節水型城市、企業(單位)、小區創建工作,在成都市、自貢市等缺水城市開展雨水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設,提升天府新區再生水利用水平,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發展農業節水,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鼓勵中水灌溉。到2020年,萬元 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3%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 0.5,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要求。
保護和增加綠色空間。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內的城市生態用地不得占用,除必要基礎設施和居民生活外其他用地類型逐步退出。嚴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和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強化城鎮周邊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等綠色空間保護,加強城市生態系統建設,拓展城市生態空間。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探索在生態環境嚴重退化區實施耕地輪作休耕試點,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恢復。
加強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強化礦產資源特別是中低品位、共伴生等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推進釩鈦磁鐵礦、稀土礦、有色金屬礦和川南硫煤礦等綠色礦山綜合利用示范。到2020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提高 8% 。積極發展農林牧漁共生、工農復合的循環型農業,開展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等廢棄物回收利用示范。建設西南再生資源產業園、綿陽再生資源產業園等“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鼓勵攀西經濟區建設以廢渣綜合利用為重點的綠色工業園區,加快瀘州市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市、內江市等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市和新津等省級循環示范工業園區建設,推進達州經濟開發區、德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國家級循環化改造試點。支持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加快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峨眉山市工業集中區等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建設。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