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22 11:06
來源: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作者:GSM
從空間分布來看,在春夏兩季,中心區域的二氧化氮濃度顯著高于北部和南部區域;但在冬季,由于外地傳輸,南部區域的濃度接近中心區域的濃度。在外地傳輸最低的夏季,中心區域的二氧化氮濃度比南部和北部區域分別高出50%和100%以上,這說明了北京自身保有的機動車尾氣排放是最大的二氧化氮污染源。由于北京市近幾年提高了油品排放標準,盡管機動車數量每年都在增加,但中心區域的二氧化氮濃度還是大致基本穩定。 雖然同處于北京市內,但是二氧化氮在空間分布上是很不均衡的。為了體現其具體的數據差別,研究團隊在下面兩組圖中,分別繪制了北京市二氧化氮濃度在2015和2016年沿南北方向(緯度)和東西方向(經度)的變化曲線。 北京市二氧化氮(NO2)季均值濃度(微克/立方米)沿緯度(南北方向)變化曲線圖 (圖中從上至下為2015年-2016年) 實線為調整均值濃度,虛線為95%置信區間。點表示各個站點經氣象調整后的季節平均濃度。 這兩個圖顯示出,沿南北方向的二氧化氮峰域在南六環到北五環之間,沿東西方向的峰域在中軸線到東四環之間。南北方向的峰域相比東西方向要更緩、更長。 一氧化碳(CO): 明顯改善出現在2015年 一氧化碳的產生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燃煤,其中煉焦炭(用于煉鐵)會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另一個是汽車尾氣的排放,尤其是機動車低速行駛時的汽油不完全燃燒。此外焚燒秸稈也會產生一氧化碳。 通過下面這組圖,我們來看看一氧化碳的季均值濃度在北京的空間分布情況: 北京市一氧化碳(CO)季均值濃度(微克/立方米)在不同年份的空間分布地圖 (圖中從上至下為2013年-2016年) 圖中數字代表季節平均濃度,括弧內為標準差。 可以看出,一氧化碳同樣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征,冬季是污染最重的季節,其次是秋季,夏季最低。此外,北京市的一氧化碳污染還有如下特征: ?從空間分布的角度來看,從北到南,濃度呈增長趨勢。 同2015年相比,2016年除中心區域夏季、北部區域秋季、南部區域冬季有顯著下降之外,在其他季節持平或略有增加。其中中心區域的秋季均值濃度增加了3.0%。南部區域在夏秋兩季分別有8.3%和9.3%的顯著增加。 臭氧(O3): 夏季濃度超國標 2016改善甚微 臭氧具有強氧化性。低空臭氧是一種大氣污染物。人類或動物吸入后對呼吸道、視覺和免疫系統會產生破壞,長時間暴露會使視覺敏感度和視力降低。它對植物和農作物也會造成損害,影響農作物產量。同時臭氧還可以同其它有機污染物和氮氧化物發生化學反應,造成二次污染。近年來,臭氧污染已經受到我國環保部門的重視。它已經成為除PM2.5之外最重要的指標性污染物。 研究發現二氧化氮在白天光照下會生成臭氧,因此在光照強度最高的中午和下午時段臭氧的濃度會最高。 下圖顯示了全天24小時臭氧季均值濃度在不同年份的空間分布地圖及區域污染的程度。 北京市臭氧(O3)季均值濃度(微克/立方米)在不同年份的空間分布地圖
編輯:張偉北京市二氧化氮(NO2)季均值濃度(微克/立方米)沿經度(東西方向)變化曲線圖(圖中從上至下為2015年-2016年)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