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4-13 16:55
來源:環保部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督察的重要決策部署,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8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廣東省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并形成督察意見。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督察組于2017年4月13日向廣東省委、省政府進行了反饋。反饋會由馬興瑞省長主持,陸浩組長通報督察意見,胡春華書記作表態發言,翟青副組長,督察組有關人員,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及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等參加了會議。
督察認為,廣東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提出的“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體要求,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強化主體責任,以實際行動爭當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排頭兵。
廣東省注重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研究出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等重要文件;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珠三角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6年9月專門成立由省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珠三角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統籌推進全省水污染治理工作。省政府常務會每兩個月專題研究一次環境保護工作,確保各項環境保護決策部署能夠落實到位。特別是在大氣環境治理上早謀劃、早行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機制。珠三角地區在全國三個大氣污染重點防控區率先整體達標,創建了國家重點城市群空氣質量達標改善的成功模式,為全國大氣污染治理樹立了標桿。
廣東省注重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在全國率先建立實施生態嚴格控制區空間管制政策;在推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過程中,加強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在珠三角地區實行最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實施資源能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嚴控制“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項目建設,在全國率先對火電行業實施大氣主要污染物“倍量替代”。201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40.5%,不僅增強了區域經濟競爭力,也從源頭上降低了污染排放總量。
廣東省積極探索生態補償制度,與廣西、福建、江西分別簽訂省際生態補償協議。大力推進綠色金融,在全國率先實施重點污染源環境保護信用評價體系。頒布了《關于居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選址工作的決定》,為解決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選址問題提供了法律保障。
廣東省高度重視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嚴查嚴處群眾舉報案件并向社會公開。截至2017年2月底,督察組交辦的4350件環境問題舉報已基本辦結,責令整改6248家,立案處罰3346家,罰款1.38億元,拘留118人,約談1252人,問責684人。
督察指出,廣東省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任務更加繁重,有效治理難度加大,環境質量與中央要求和群眾期盼仍有差距。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問題1
環境保護推進落實存在薄弱環節
環境保護責任考核失之以寬,導致一些地區和部門對環境保護的壓力感受不足。在環境質量考核子項中,對完成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工作任務的有加分,對沒有完成的無扣分,難以對地方形成壓力;在污染控制和環境管理考核子項中,要求對垃圾填埋場超負荷運行、重點項目未批先建等問題予以扣分,但2015年實際考核中,有些地市沒有扣分到位,考核作用難以發揮。2013-2014年,廣東省對廣佛交界河流污染問題實施掛牌督辦,但在水質繼續惡化的情況下解除省級掛牌,工作流于形式。
不擔當、不敢擔當問題也比較突出,遇到問題“繞著走”。粵東地區一些地市在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工作不細、不實,群眾意見很大。汕頭市潮陽區垃圾處理設施三年三次變更選址,至督察組進駐時仍未開工,導致區域垃圾無序堆放,污染問題突出。一些地方在處理群眾環境訴求時,態度消極、久拖不決,常常使小問題拖成大問題。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統籌協同不夠,一些地方治水工作急功近利,治標不治本,導致錢花了,活干了,但效果甚微。深圳市在茅洲河等流域污染治理中,大量采取箱涵截污,導致清污不分、雨污不分,截污效果大打折扣。還有一些地方在工作中缺乏久久為功的韌勁,治一陣、松一陣。廣州市曾先后投入300多億用于水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后續措施沒有跟上,工作缺乏連續性,導致污染反彈,截至督察時,全市51條重點河涌中有35條為黑臭水體。
問題2
部分地區水污染問題突出
2016年全省69條主要河流124個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由2013年的85.5%,下降為77.4%。廣東省“十二五”規劃要求建成污水收集管網1.4萬公里,但實際只完成9000余公里。廣州市“十二五”計劃建設1884公里污水管網,實際建成590公里,只完成目標任務的31%。截至2016年底,深圳市污水管網缺口達4600多公里,全市污水收集率不足50%。中山市2012年以來投資約21億元建成949公里管網,但由于工程質量不高,全市污水收集率沒有提高。
部分河流污染嚴重,汕頭、揭陽兩市長期以來存在等靠要思想,練江治理計劃年年落空,應于2015年底建成的5座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3個污泥處置中心、3座垃圾焚燒發電廠、2座垃圾填埋場無害化改造工程等無一建成,每天約62萬噸生活污水直排環境。茅洲河治理整體謀劃和系統推進不夠,截至督察時,深圳、東莞兩市每天仍有約45萬噸生活污水直排環境。廣州市每天仍有47萬噸生活污水直排流溪河或其支流,加之流域內禁養區有300余家畜禽養殖場未清理到位,導致流溪河89條一級支流中46條水質為劣Ⅴ類,干流人和斷面水質由2013年Ⅳ類下降為2016年劣Ⅴ類,江村斷面水質長期為劣Ⅴ類,2016年氨氮濃度較2013年上升66%。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