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4-20 13:52
來源:中國大氣網
作者:溫故1942
為什么要混淆環保與節能的關系?其實,看看我國的企業的產權結構就明白其中的邏輯。我國還是一個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國家,尤其在電力、鋼鐵、大型化工等領域,國企完全占據主導。我國的國家收入來源與很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不同,國家收入不是單純來自企業稅收,也包括國企的盈利等收入來源。也就是說,這些國有企業的利益主體,也是國家。所以,國家有關部門在環保和節能之間需要抉擇時,本質上是環保的遠期利益和節能的近期利益之間的博弈。作為政府,總是傾向于擁有更多的權力,更多的權力往往意味著更多的利益,至少從短期來看是這樣。這種博弈的選擇權,政府自然會抓在手里比較好。
毫無疑問,對于國企而言,當國企面臨企業效益下降、員工下崗失業的迫切壓力時,當地政府更傾向于選擇近期利益,即優先選節能而不是環保;如果國企效益不錯,可能會兼顧環保,并美其名曰承擔社會責任。如果是民企或其它所有制企業,毫無疑問,企業自己只會看重節能,環保肯定排在后面。但政府在監管民企時,即便民企效益下降,政府可能還是傾向于環保優先。
從近期因霧霾關停企業來看,即便是關閉產能過剩的鋼鐵企業,也大部分是民企,可以反證這種利益博弈的選擇。民企的效益下降甚至關停,對國家而言影響沒那么大,至少解決職工下崗和分流問題的壓力沒那么大。實際執行中對民企的環保要求往往更嚴格。這當然是在所有官員都廉潔自律的前提下,如果私企通過賄賂環保官員來達到私排廢水廢氣的目的,那是另一個問題,涉及到出賣國家利益謀私,這里不討論。
所以,當環保與節能發生矛盾時,優先選擇誰呢?因為我國大部分電力、鋼鐵、化工等大型企業都是國企,所以地方政府在進行決策時,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可能只將環保放在第一位,只會在二者之間平衡,在政策上,也必然希望將這種平衡選擇權握在手中,所以“環保與節能并舉”這一提法,能最大限度把控這種選擇權,即所謂的政府的調節功能。而這一提法,也必然導致環保功能的弱化和節能功能的過分拔高。
站在人類未來和人民健康的長遠發展立場來看,毫無疑問,環保是最重要的,關乎人的息息相關的生存環境。如果所有的企業都是私人產權,而非國企,并且國家主要靠稅收來維持國家運行,那么國家很容易做出博弈的有利的選擇:環保優先。環保優先不僅有利于環境,也有利于經濟發展(GDP、就業率和都會增加)。
故意混淆“環保與節能”的概念,說到底,還是不相信市場經濟的力量,而相信計劃經濟的手段。國家的權力是不是越多越好?這個問題暫不做討論,但國家權力過大,會導致這樣一個不好的結果是可能的,發展到最后,如果總體經濟不衰退的話,就是國富民窮,這是利益博益的必然結果。
節能真的有必要嗎?
提倡節能,無非這樣幾個理由:
1、能源是有限的,為了下一代有能源可用。
---錯!前面已經說了,能量和能源都不會枯竭,不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商業角度,擔心能源不夠用完全是杞人憂天。
2、節能有利于我們生存的環境。
---錯!保護環境和節能沒有直接的正相關性,科技越發展,我們越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甚至許多額外消耗很多不會產生實際效益的能源,他們僅僅用來保護環境,如凈化空氣、處理污水、減少二氧化碳等等。
3、節能有利于經濟發展。
---錯!節能可能僅僅有利于你那個企業的經濟發展,對整體經濟而言,弊大于利,直接會導致以下幾個行業的經濟和就業:電力行業、環保行業、機械制造行業、家用電器行業等等,間接影響的行業更多。節能對經濟的影響恰恰是負相關,經濟越發展,能源消耗越大,越是制約能源消耗,經濟發展也越受到制約,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
有人提到“單位GDP能耗”問題,這是一個偽命題。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產業結構不同,有的農業為主,有的靠石油為生,有的除了旅游啥也沒有,“單位GDP能耗”只有在同一地區,或類似產業集群區才有參考價值,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間的單位GDP根本不具有可比性,甚至連參考價值也沒有。
4、節能是一種美德。
---腦殘!如果贊成我上面說的理由,又要堅持認為節能是一種美德,那我只能說:你確實是個人才!
霧霾會消失嗎?
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說,誰找到霧霾問題根源,將拿出總理專項基金重獎。我笑了,我知道,不會有人領到這個獎金,不管他的觀點是汽車尾氣導致的,濕法脫硫導致的,還是炒菜導致的,都不會是最根本的原因。
毫無疑問,綜上所述,在目前的國有占主導的體制之下,霧霾問題不可能解決。那年當我提出“濕法脫硫導致霧霾”的觀點后,專家們開始座談會和文章討伐我的錯誤與荒謬,但在那些論點中我沒有找到我想要的能說服我的理由:煙溫與煙升的關系如何?煙升與擴散的關系如何?低溫脫硫后有沒有導致霧霾的成分?排煙濕度與霧霾的關系如何?等等,所以我還是保留我基于邏輯、經驗與常識的觀點。其實,那也僅僅是指出了冰山一角,即使提升排放煙溫,改變脫硫方式,也是治標不治本。
即便如此,我還是對霧霾最終會解決滿懷信心。因為,我們所知的幾乎所有的氣排放源,包括工業燃煤、燃氣、民用餐飲、汽車尾氣等等都可以用脫硝設備、脫硫設備、脫碳設備、民用餐飲廢氣收集凈化設備、汽車尾氣凈化設備等達到凈化效果,還有更多的環保設備已經研發或正在研發中,目前,至少電廠完全可以達到接近零排放的程度,在未來,可以達到超過自然空氣的潔凈程度,人類不僅已經擁有了這樣的技術,未來這些技術還未得到進一步提升。況且,這些新的技術,將會增加一個又一個的新型行業,就業、GDP都會大大增加,
不論是廢氣、廢水排放,要實現零污染,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即使有技術問題,也是產業化過程中的問題,理論上完全不存在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