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03 13:46
來源:中國水網
2.責令金盛醫療廢物處置有限公司停止違法行為,于2016年12月底前完成整改。
3.研究制定怒江州病理性醫療廢物處置方案,提出具體處置措施。
三十七、滇池面山以內城市擴張態勢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洱海、瀘沽湖旅游發展無序,侵占湖體現象普遍
責任單位:昆明市、大理州、麗江市人民政府
整改時限:立行立改,長期堅持
整改目標和措施:
(一)昆明市
全面開展“多規合一”,認真執行2016年9月16日國務院批復的《昆明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嚴格控制城市擴張。
(二)大理州
1.持續嚴厲打擊侵占洱海灘地、湖體行為。
2.嚴格貫徹執行《洱海保護管理條例》《洱海海西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在海西片區洱海界樁外100米范圍內、東環海路臨湖一側范圍內,禁止新建除環保設施、公共基礎設施以外的建筑物構筑物,禁止新建個人住房,嚴格控制拆舊建新。
3.加快《大理市旅游總體規劃》《大理市環洱海休閑度假規劃》編制報批工作,啟動《大理市全域旅游發展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洱海流域市場經營秩序整治,規范和引導洱海流域旅游產業發展。
(三)麗江市
1.加大瀘沽湖景區違法用地和違章建筑的整治拆遷工作,嚴厲打擊瀘沽湖周邊土地私買私賣行為,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堅決遏制新增“兩違”現象。
2.開展瀘沽湖流域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加快環湖截污工程建設,對瀘沽湖周邊客棧、餐飲、酒店排污實行拉網式全面檢查,建立環保動態巡查機制,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
3.以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實施的《麗江玉龍雪山風景名勝區瀘沽湖景區詳細規劃》為主體,融合《瀘沽湖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強瀘沽湖景區規劃建設,加快對瀘沽湖功能區規劃進行科學調整,實現景區開發建設和保護工作“三規合一”。
三十八、云南省自然保護區和重點流域保護區管理松懈,存在違法違規開發建設和隨意調整問題
責任單位:各類自然保護區省級管理部門,各州市人民政府
整改時限:按措施分時整改,長期堅持
整改目標及措施:
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能力建設和執法工作,嚴厲查處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嚴格自然保護區管理,確保自然保護區面積不下降;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全面提升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
(一)2017年底前完善自然保護區機構編制、人員管理相關政策,完成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能力和設施、設備情況調研評估,形成評估報告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全面提升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級別。2018年初,建立各級人民政府自然保護區建設投入機制。
(二)2017年底前制定出臺《云南省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啟動《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制定《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2016-2025年)》。
(三)開展自然保護區建設調研,建立自然保護區機構能力和管護設施、設備政府投入機制,加強機構能力建設。建立自然保護區違規建設通報和聯合執法機制,加大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力度。
(四)嚴格控制對各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整,到2025年全省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達到8%。建設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監測預警平臺,每年開展2次國家級、1次省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衛星遙感動態監測的監督檢查;對隨意改變、調整、侵占自然保護區的地方和部門負責人嚴肅責任追究。
(五)各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健全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并將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2017年5月底前,建立各州、縣級自然保護區監管機制,2019年前,完成機構及編制落實工作;加強監管,建立各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建設情況報備及抽查制度。
三十九、全省城鄉規劃總體落后,建設管理水平較低,環境“臟、亂、差”現象比較普遍
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州市人民政府
整改時限:立行立改,長期堅持
整改目標及措施:
加快推進全省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工作,進一步完善規劃體系,提高城鄉規劃質量,提升城鄉規劃實施和管理水平,著力營造規范有序、清潔優美、和諧宜居的城鄉人居環境。
(一)高效推動全省城鄉規劃工作。認真總結全省城市發展現狀特征與趨勢,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高水平編制《云南省城市發展規劃》。
(二)健全省級城鄉規劃新機制。開展城市空間規劃信息數據化、城市生態修復工程、城市修補工程,堅持以要素為核心的實施方案,落實牽頭責任部門,推進項目實施。針對現有規劃管理粗放,落實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適應城市快速發展的要求,提出從體系規劃、總規、控規、城市設計一體化的規劃管理措施。研究起草《關于促進全省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三)開創全省空間規劃新路徑。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規范完善生態環境空間管控、生態環境承載力調控、環境質量底線控制等管控要求,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統籌各類空間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之中,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項建設一致的前提下編制規劃,并貫徹實施及協調發展,有序解決城市的生態壞境污染及破壞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相統一,有效提高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的可操作性及科學性。
(四)建管并重,逐步完善城鄉基礎設施配套功能。推進城鄉綠化,優化城市路網結構,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善“林水山城”生態系統。
(五)全面推進城鄉“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村莊“七改三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2017年6月底前,完成全省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逐步開展村莊垃圾處理。2017年實現100%建制村道路硬化。2020年底前,95%以上村莊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完成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新增完成3500個建制村的環境綜合整治,10000個自然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