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18 10:04
來源:中宜環科環保產業研究
作者: 陳湘靜
對此,一個來自于發改部門人士的激進判斷是,如果所有的工業企業能夠穩定達標,那么相關污染物可以減排三分之二。這大概從反面上可以了解目前的情況。
村鎮:收費機制有驚喜
跨行 業綜合方案有機會
“農村大致有1.6億戶的污水沒有得到處理,光建設投資就需要1.6萬億?!边@是來自官方的一組數據。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垃圾、污水的產生排放量不斷增長,處理處置需求非常大。但這個所謂的環保產業藍海此前還基本屬于“望山跑死馬”,處于局部推進、長效機制待建,商業模式較模糊的階段。
基于與城市在經濟社會自然條件的較大差異,以及中國農村在數量、分布上的特點,我個人對于農村是否會產生一個標準化、持續的治污市場一直持觀望態度。從發達國家實踐來看,一方面,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相當的財富積累,目前國內基層財政和居民付費的能力和意愿都不足;另一方面,通常也多是政府投資,產業參與的也多是設備工程等環節。
自去年以來,一系列環保系統推進的工作,表明了我國環境監管在高壓運動式之外,已經開始對科學監管體系、多元監管手段等展開系統探索。
其一是環保部推出的《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地方環保部門被要求在今年6月底前重點組織對鋼鐵、火電、水泥、煤炭、造紙、印染、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8個行業開展污染物排放情況評估并上報;年底前各地要完成上述行業超標問題整治;明年底前完成其余行業污染物排放情況評估并上報;到2020年底,要實現各類工業污染源持續保持達標排放。
在我的理解中,這個計劃基本上就是從重點行業起步,對工業等重要點源進行情況摸底,在此基礎上進行治理、監測設施“補課”,希望用三年左右時間基本建立起工業行業污染治理體系。
其二,排污許可證作為基本環境管理制度的地位被正式確立。今年6月30日前,火電、造紙行業完成企業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今年底前,完成《大氣十條》和《水十條》重點行業及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
這一制度的目的與意義已然無需贅述。簡言之,這既是企業的環保守法指南,同時也是地方環保部門環境執法監管的唯一文本,將有助于理順目前基層混亂繁雜的監管體系,理順環境監管中政府和企業的關系。
其三,環保垂管改革不斷試點,在厘清環保監管系統中省、市、縣三級關系,理順環保部門與所屬地政府之間責任關系方面展開探索,被各界期待能在解放、釋放基層環保監管主動性、有效性和獨立性,破除地方干預等方面,發揮持續效應。
上述這些工作要解決的是環保監管中關鍵的幾個基本關系問題,都是非常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還需時間和實踐檢驗。但它們指明的方向是統一且明確無疑的,對工業點源的環保監管將不再滿足于高壓運動、一陣風,壓力將成為常態。
持續、統一的環境監管將給工業行業提供污染治理的最大動力,也將在目前產業結構調整、行業轉型升級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這一過程是否能帶來專業治污的大市場?
首先,火電行業因為環保電價的激勵機制,已經開始向超低排放發展,這一有利可圖的治理市場基本已被內部消化,沒什么太多想象空間。而鋼鐵、水泥等產能嚴重過剩的傳統行業,在經濟下行區間,“生死存亡”是目前最重要命題,治理空間不會釋放太多。
其次,造紙印染電鍍集中的區域,很多恰恰是具備一定經濟基礎和環保力度的地區,行業園區化發展成為主流。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園區治理基礎設施到位率還比較高。環保部不久前公示三大區域工業集聚區水污染防治任務完成情況,京津滬蘇浙366家全部建成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在線監控裝置
對此,我認為:以前沒錢做環保的,現在也不會做,將來可能都沒機會再做。環保監管全面加嚴后,壓力將會主要傳導給工業集中區和地區性大中型企業。根據相關規劃,各地工業集聚區要在今年底前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而在建立污染治理的基礎設施后,如何通過專業運營幫助企業高性價比地穩定達標,可能將有市場空間逐步釋放。
其中,專業性和利潤都比較高端的國家級大型化工園區,整體環境服務要求更高,因此,蘇伊士、威立雅等技術實力較強的環保企業近年來拿單較多;而對于一般性工業園區,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出于融資等各種原因,將其作為PPP項目操作,基本上還是資本與資源實力的比拼,給了一些綜合環境服務企業拓展工業市場的機會。
事實上,此前真正深耕工業治理的往往是中小環保企業,若要參與下一輪市場競爭,還是要靠自己的真功夫安身立命。要標準化、規范化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有穩定成熟的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和運營管理能力,特別是要有較高的性價比,吸引想要系統解決自身環保難題的企業客戶或是資本方,也有“本錢”參與各種形式的合作與資源整合,爭取參與園區整體環境服務。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