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6-01 13:25
來源:北京生態環境
作者:蔣濤
31日發布的北京藍皮書建議,加快京津冀大氣污染跨域治理,建立實體性跨域治理機構,強化聯動執法。
當天,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北京藍皮書:北京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16~2017)》發布會在北京召開,藍皮書中提及上述建議。
藍皮書認為,京津冀地區為有效治理跨域大氣污染問題,制定了不少的防控措施,但存在缺乏實體性的跨域治理機構、監督預警與績效評價不完善、低碳創新不足、結構不合理、利益博弈嚴重等難點。
對于跨域大氣污染問題,藍皮書指出,僅僅靠分割的地方政府進行屬地管理,很難對具有流動性、跨域性問題進行有效治理,在國家層面缺乏有效的治理工作機構,對京津冀跨區域污染問題難以真抓實干,缺乏專門機構加強對重污染企業的實時監管和懲治。現有的環境保護機制的屬地管理原則難以解決跨區域問題,導致管理上存在碎片化問題。
藍皮書指出,各地方在經濟發展程度、大氣污染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各主體的利益博弈和相關利益協調機制的缺失導致大氣污染的治理梗阻。
對此,藍皮書認為,加快京津冀大氣污染跨域治理的路徑選擇主要有:一、建立實體性跨域治理機構,強化聯動執法。建立由中央直接領導、國家環境保護部牽頭、各相關部委配合、京津冀各省市協調,社會積極參與的組織領導機制。統一執法尺度,強化聯動執法。定期與不定期核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內行業及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情況,公布重點行業和企業名單。二、構建大氣污染監測監督機制,強化績效評價。三、構建跨域污染研究平臺,強化低碳創新。整合環保部、中科院、京津冀等科研力量,建立京津冀大氣污染科學研究中心和科技創新平臺。四、深度推進能源替代工程,強化低碳轉型。分階段、分領域制定“煤改氣”、“煤改電”、“油改氣”、“油改電”替代計劃。五、創新跨域治理利益協調機制,強化社會參與。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利益補償,鼓勵生態涵養區、生態脆弱區、污染核心區重視污染治理和防治。鼓勵當地居民進行電話或者網絡舉報、曝光,對暗排、偷排的污染行為進行直接監督和實時舉報,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偷排暗排行為進行重罰,對真實舉報進行重獎。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