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19 10:02
來源:全聯環境商會
三是從促進河北發展層面講,是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節點。中央對雄安新區的功能定位之一,是協同發展示范區。大家知道,長期以來,區域差距過大、發展不協調是一個突出問題,而這個問題在京津冀區域尤甚。突出的表現就是,一方面,北京長得太胖,得了大城市病,而另一方面,河北則吃不飽,得了營養不良癥。可以說,如何促進河北發展,縮小區域差距,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面臨的最為突出、也是最為艱巨的任務。設立雄安新區,通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將會極大地促進河北經濟的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雄安新區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條件和思路
推動雄安新區創新驅動發展,需要對雄安新區在創新發展方面面臨的優勢和不足有一個客觀的認識。
從優勢方面講,有三大優勢。
一是京津冀區域豐富的科技資源優勢。首先,京津冀區域匯集了眾多的研發機構,研發優勢顯著。北京擁有中央和地方各類科研院所400余個,其中中央級科研院所占全國比重74.5%。就京津冀區域而言,科研機構達到513家,占整個東部地區總數的35.8%,比長三角地區多128家。該地區還擁有上百家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等。其次,京津冀地區人才資源密集,優勢明顯。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在京津冀地區就業人口當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所占比重為14.6%,比全國水平高出4.5個百分點。2012年京津冀地區研發機構擁有研發人員11.9萬人,占全國比重接近三分之一,相當于長三角的2倍。創新領軍人才優勢更加明顯,全國兩院院士有近一半長期在北京工作生活。富集的科技資源,是打造雄安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的基礎條件和主要優勢。
二是體制政策優勢。中央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作為新時期三大重點區域發展戰略之一,將雄安新區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充分體現了中央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的高度重視。在這個背景之下,必然會傾全國之力,包括物質資源和政策資源,力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其取得成功。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為此,《規劃綱要》已經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部署。一是要強化對協同創新的支撐。包括要加快北京中關村和天津濱海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進一步做好北京原始創新、天津研發轉化、河北推廣應用之間的銜接,構建分工合理的創新發展格局;要在大氣污染治理、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等區域共同關注的問題上,聯合攻關,協同突破。二是要進一步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構建體制、機制、政策、市場、科技等多位一體的創新體系,共同培育壯大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促進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三是要進一步整合區域創新資源。特別是要進一步采取措施,促進科技創新資源和成果開放共享,加強科技人才培養與交流,為區域之間的協同創新提供支撐。
第三個重要優勢是區位空間優勢。雄安新區距北京、天津基本等距,隨著快速交通網絡的建成,均可實現30分鐘通達,交通十分便捷。隨著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逐步遷入,將與通州一起形成首都兩翼,兩個副中心。更為重要的是,雄安新區現有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
在看到雄安新區優勢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不足。
一是區域創新要素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匹配性不足。北京作為京津冀區域和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是研發成果的主要來源地。但北京的研發以高校、研究機構為主,其成果大多來自國家層面的研發計劃和戰略布局,較多集中在高端領域、高端環節,與京津冀特別是河北的產業對接不足。同時,受發展階段制約,河北、天津雖然對創新成果的需求較大,但集聚高端要素、承接技術轉移的能力還比較弱。
二是雄安新區自身創新發展的環境有待形成。創新要素的集聚,既需要一定的基礎設施、產業配套能力、各種生產生活服務性設施等硬件條件,也需要體制、政策、社會文化氛圍等軟件條件。這樣的環境,不是一下子能夠形成,必然需要一個由少到多、從量變到質變的逐步積累的過程。而在開始階段,必然會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
三是雄安新區自身發展基礎比較薄弱。三縣既沒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也缺乏厚實的工業基礎。2016年三縣合計GDP僅有200多億元,人均GDP最高的雄縣也僅有2.8萬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產業結構上也只是服裝、塑料制品、食品加工、箱包等傳統的低檔次產業。周邊而言,要么是比較落后的農村,要么是比較傳統的工業,缺乏創新發展的產業基礎。
在充分認識雄安新區創新發展優勢和不足的基礎上,推動雄安新區創新發展要著重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推動創新發展,離不開政府的作用,但政府最主要的作用,還是要通過改革和政策的完善,著力創造有利的區域創新的環境,著力培育能夠吸引、集聚、高效配置和利用各類創新要素的市場機制。否則,創新發展的效率和可持續性都很難保障。
二要處理好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與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之間的關系。集中承載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中央賦予雄安新區的一項核心任務,如何將承載北京非首都功能與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很好結合,使二者能夠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是一個需要好好研究的問題。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疏解和轉移,促進非首都功能的轉型和升級,使之與新區的建設目標與功能定位相適應,而不能原樣照搬。要通過承載非首都功能,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吸引力。
三要處理好自我創新與協同創新的關系。受發展基礎限制,未來雄安新區推動創新發展的關鍵,是要做好與京津冀三地協同創新的大文章。要與北京、天津、河北形成錯位發展、互補發展、互動發展的格局。要通過創造條件,優化環境,努力吸引北京科技人才和機構進駐雄安,促進北京科技成果在雄安進行轉化。要高度重視利用天津的制造業優勢,彌補自身產業基礎薄弱和配套能力不足的劣勢,通過產業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要高度重視利用河北對創新資源的需求優勢,在服務于河北產業轉型升級、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的同時,促進自身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編輯:洪翩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