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25 10:10
來源:全國環境商會
作者:綠野
寫在前面:在很多人眼里,環保產業熱得有點辣眼睛,大氣、水體、土壤污染三大戰役同時打響,環保產業的機遇可謂千載難逢,但現實情況還難以讓業界歡呼雀躍。環保產業是否是國家的支柱產業?如何成為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業界大咖們支招方向在哪?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一句調侃,折射環保產業尷尬地位
“我想區別支柱產業和非支柱產業,很簡單的一個標志,就比如文總(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到這兒來,大家知道他叫文一波,出了這個門不知道了;但如果是王健林,他只要走到大街上,誰都知道他是王健林。所以,有一天文一波變成了王健林,可能環保產業就變成支柱性產業了。”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政策專家駱建華的一句調侃,折射了目前中國環保產業的尷尬地位。
去年產業規模1.5萬億,企業單個體量過小讓支柱地位打折
早在2013 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就提出,到 2015 年節能環保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前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也指出:“我國節能環保市場潛力巨大,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
什么叫支柱產業?
一般有兩種觀點,一是產業產值達到GDP的2%,另一種說法是GDP的5%,就可以作為支柱產業。去年,我國GDP突破74萬億,按照2%計算,產值應該在1.5萬億左右。
去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意見指出,要推進“綠色環保產業不斷增長,產值年均增長 15%以上。到 2020 年,環保產業產值超過 2.8萬億元”。
以2.8萬億這個數字回推,2016年我國環保產業產值應該已經接近1.5萬億元。按照這個數字,環保產業絕對夠得上“支柱產業”。而早幾年發布的《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曾提出,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這里的節能環保產業概念更為廣義,外延也更大。
在產業總產值之外,看一個產業是否足夠壯大,還要看產業中單個企業的產值。發改委在文件中明確,到2020年,要“培育 50 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也表明了龍頭企業對整個產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帶動和影響作用。
從去年的情況看,城投控股、光大國際、億利潔能、三聚環保、啟迪桑德等業內著名的上市公司,還沒有一家產值能夠達到百億規模,72家著名環保公司總營收只有不到1700億元。而同期,世界五百強企業、法國威立雅環境集團的營收已達239億歐元,相當于1800億人民幣的規模。
駱建華表示,當前,環保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企業的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不夠;行業技術儲備不夠;人才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束縛著產業發展的步伐。龍頭企業缺乏,讓環保產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打了折扣。
產業健康發展呼喚政策扶植和有序競爭
大規模的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全國各地都在努力提升環境質量,可以說,環保產業趕上了最好的發展時機。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測算,“十三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資將達到17萬億元,是“十二五”的3倍以上,環保產業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
然而,環保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環保產業最大的特點是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社會效益比經濟效益要求更高,因此環保產業對政策依賴性極強。
“在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節能環保行業理應成為國家綠色發展的支柱,或者是一個支撐。” 瀚藍環境總裁金鐸認為,環保產業偏重政策驅動型,因此,促進產業發展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首先,必須通過提高環保標準和嚴格執法,倒逼出來環保產業的市場空間。其次,在“倒逼”的同時,對節能環保方面表現優異的企業,政府要給予優惠,這樣才能促進整個生產環節的綠色化。
近年來,環保產業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音。低價競爭導致企業利潤率大幅下降,進而在治理環節偷工減料,不少環境治理企業甚至淪為集中排污地,令公眾極端憤慨。已在業內摸爬滾打了近30年的金州環境集團董事長蔣超對此頗為感慨,他認為,國內環保產業競爭的無序,既損害環境企業本身的利益,也損害了公眾利益。
對此,金鐸認為,從目前情況看,我們的政策環境還不完備,市場秩序不夠健全,無論是公平的競爭體系,還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都有待完善。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大規模投入技術創新的意愿不強,導致企業長期發展動力不足。因此,要想讓中國環保企業成為威立雅或者是蘇伊士,還需要政府提供相關政策支持和系統性規劃。
環保企業如何借助國家戰略做大做強?
錦江環境董事長王元珞現身說法,自己的企業一方面緊貼國內需求,同時,跟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中國環保產業發展一路走過來的跌打滾爬,積累了很多商業模式,企業也能面對嚴格的環境標準,這都讓我們具備走出去的能力和條件。”
欲成支柱,須從污染治理行業變成環境產業
“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還不敢說環保產業是支柱型的,目前對產業作用的評判可能高了一點。”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是業內著名專家,他的判斷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
他表示,按照預判,我國大面積傳統型的污染問題有可能到2030年前后解決。因此,這些年還有很大的治理空間,也就是傳統環保產業的發展空間。但是,環保產業若要成為一種支柱產業,就需要向上游延伸,將環保產業從污染治理行業變成環境產業。
那么,如何成為支柱產業?吳舜澤給出了融合、作為、創新、做強四點建議:
1. 融合
環保產業一定要從末端治理向前端走,向綠色產業走,往綠色產品,消費型產品這樣的方向走,不僅發展空間博大,也是支柱化的方向。
2. 作為
編輯:洪翩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