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8-29 10:31
來源:先河環保官網
8月22日-23日,在洛陽市政府“網格化管理咨詢專家組”邀請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環保部環境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國剛應邀來到洛陽,協同先河集團總裁陳榮強,先河環保管理咨詢專家、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劉新罡等,就大氣污染防治進行把脈問診。專家組以深度座談、報告會形式,深刻分析目前大氣環境質量面臨的嚴峻形勢,并就如何提升洛陽市大氣污染防治能力提供建議。洛陽市市委書記李亞熱烈歡迎專家一行,希望能多措并舉提升污染防治管理水平。
深度座談會現場
張遠航:大氣污染防治要“依賴核心科技”
張遠航在會談中表示,目前,全國大氣污染的特征是二次污染突出,對PM2.5的影響高達60%至80%,根據洛陽市公布的2016年環境空氣質量數據,當年臭氧作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呈現增多趨勢。據此,張院士還指出,城市空氣質量改善處于相持階段,大氣污染有效防治依賴于核心科學技術的突破;同時,區域污染防治關鍵技術日臻完善,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還依賴于多污染區域和參數聯防聯控的實踐。
李國剛:大氣污染防治要“因地、因人、因時制宜”
“洛陽市的空氣質量改善壓力很大。”李國剛認為,洛陽中心城區在周邊縣(市)區的影響下,空氣質量達標率較低,所以改善周邊地區的空氣質量迫在眉睫。
李國剛對洛陽市的“天保周、周保月、月保年”工作思路持贊賞態度。他認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洛陽有著特殊的地形地貌,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處位置及周邊地區的環境情況,對內部和外部情況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大氣污染防治不單單是治理企業,政府相關部門每個人都應該動起來,不盡職盡責就要追究問責。此外,一年四季氣象條件不同,生產規律也不同,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季節制定不同的大氣污染防治對策。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源解析工作,并建立長效的污染防治方案。在散亂污企業管控上,要結合網格化數據,進行精細化管理。
劉宛康:“先河網格化+專家組會商+多部門聯動”落實大氣污染攻堅戰
洛陽市市長劉宛康指出,洛陽市大氣污染成因復雜,當前形勢非常嚴峻,與省定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并結合專家建議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各縣市區、各市直有關單位認真組織、學習專家講座建議,全面提升環境治理的工作水平。其次,要做到聚焦重點、強化措施。尤其要嚴格落實揚塵管控有關標準,力爭完成8月份省定目標。
劉宛康強調道,要進行科學治污、精準治污,先河網格化監控系統已經建設完成,要結合網格化數據進行動態監測、準確判斷污染源,有針對性的開展污染治理。抓好建章立制,做好每日會商制度,邀請網格化專家組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要加強指導盯住高污染區域和重點污染源,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消峰降低污染指數。并指出要對污染情況嚴管重罰、專項整治,進一步加強涉氣企業的管控。劉宛康強調屬地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要督促企業落實法定的環保責任。
陳榮強:監測與監管聯動,網格化專家組全力支撐研判工作
先河環保總裁陳榮強結合幾位專家和領導強調的技術支撐,指出,目前洛陽市已經布設大氣網格化精準監控系統,網格化精準監控系統作為環境監管的“千里眼”和“順風耳”,一旦發現污染超標行為,馬上就將報警信息發到相關管理部門、管理人員的手機上,并推送到相關部門的管控平臺上做到實時監管。通過實時的報警信息以及科學的管理流程、管理機制,直接打通監測到監管的通道,協助實現多部門的“協調聯動”,實現污染的消峰減頻;系統還可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結果進行評估,管控效果用實時監測數據說話,確保污染事件得到及時有效處理,從而進行精準化、科技化治霾。
陳榮強強調,網格化管理咨詢專家組將全力支持洛陽市網格化管理咨詢工作,聯合內外專家力量,提高網格化數據實時監控、污染管控、現場核查、分析研判及綜合運營能力,立足于洛陽市環境數據的深度挖掘,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為政府持續開展動態源解析、預警預報、治理評估等提供決策支撐。
劉新罡:利用高校平臺優勢加強科研成果應用
北京師范大學劉新罡副教授對洛陽市大氣環境污染的成因做了解析,并結合市區的地理位置、天氣因素等分析了大氣復合污染特征。劉新罡還重點介紹了要發揮高校在科研、學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加強“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為大氣污染防治技術應用作出貢獻。
洛陽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敬林,洛陽市副市長李保興,河南省環境監測中心張軍主任,洛陽市環保局局長楊曉陽等參加座談及會議。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