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0-09 14:38
來源:夏青說綠
作者:夏青
10月1日國慶節,環保部發布李干杰部長不打招呼直奔現場,在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琉璃河綜合檢查站,現場檢查北京市對高排放柴油車輛污染管控工作開展情況。廣大公眾都認為這是一個好消息,表明大氣污染防治開始啃硬骨頭了,而且部長親自上陣,表明是真下決心了,真要有作為了。
一、跨越知識短板
關于一輛柴油大卡車的排放相當于幾十輛小汽車的說法,老百姓都知道,于是就有了民間結論:北京幾萬輛卡車相當于幾百萬輛小汽車排放量,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老百姓有怨言:這么多年政府只管控小車,不動卡車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管控難度和技術手段需要準備之外,與大氣污染防治學科研究的知識短板有關系,大家熟知的源解析結論,一直把機動車作為一個整體,并未區別小汽車和柴油卡車。有關大氣細顆粒污染和污染源的關系,賀克斌院士曾列出了一個大矩陣表,其中有清楚結論的污染源不多,而氨氮、農業源、非道路交通源等都列為知之甚少,都需要跨學科的研究。為了早日獲得霧霾成因,彌補短板,國務院及時立項,有了總理攻關項目。更值得稱贊的是,在繼續開展學科研究的同時,開展2+26城市跟蹤研究,這是從問題出發,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可行路徑。
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的一批年輕人,抓住了2+26這個機會,從為環境管理服務出發,建立卡車污染控制系統,力求從源頭控制排污量,實現大氣質量改善,這是非??少F的從源頭探求解決方案的實踐。20多年前,在解決TSP污染時,國內也曾有過從鍋爐污染源突破治理技術,從而成功改善大氣質量的成功范例。為什么這種成功沒有延續下來呢?據說,從事大氣科學研究的專家認為細粒子污染條件復雜,不像pm2.5與TSP相比,污染源貢獻率的解析方法難以重復,所以一段時間里放松了控源系統。這次,面對世界公認的柴油車控污難題,從生產制造到運輸管控,再到尿素添加都不是單部門、單環節簡單管理就可奏效。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把監督、監測、管理、治理等手段融為一體,為政府決策提供技術支撐,有實效,接地氣,為科研單位實現“為管理服務”做出示范。
二、形成控源系統
對柴油卡車的執法監管一啟動就超越了環保部門只管尾氣超標排放的單一環節,引起尾氣超標的其他違法違規行為也納入執法監管,如違反禁限行規定、超載超限規定等,配合公安、交管部門,利用6063代碼實施處罰,在這種對違法違規車輛形成強有力震懾的形勢下,一段時間里,公路運輸量出現負增長,鐵路運輸量出現正增長,是一個好跡象,表明公路運輸違法行為正得到抑制。已形成的機動車環保監管新模式是“環保取證、公安處罰、交通維修”,環保、公安、交通三方面各負其責,特別是交通部門督促超標車輛按照交通運輸部門規范要求進行維修,是監測取證、實施處罰后的保障措施。研究單位能將多部門控源系統設計的這樣周全,也值得肯定。
當前的監管還主要靠人工,包括李部長也只能現場查看柴油卡車尾氣管排放是否冒黑煙、車用尿素是否正常加注使用,確實長期依靠人工24小時現場值守檢查難度大、效率低。所以李部長特別強調,要加快構建機動車遙感監測網絡和在用車環境監測監控平臺,對于貨運量大的重點工業企業,要安裝黑煙車抓拍系統,實施嚴密監控,提供判罰依據。這對于在一線工作的科技人員來說是個大支持,過去沒有柴油卡車的實測數據,機動車污染的大氣污染模擬精度難以提高,隨著柴油卡車的實測數據系統化的收集齊全,對于彌補源解析的知識短板,以及治污決策中曾采納的許多不切實際的研究結論都會有去偽存真的作用。
三、堅持溯源追責
柴油卡車控污系統長期生效的措施是溯源追責,要把超標排放車輛當做過街老鼠,形成持續高壓震懾,這在大數據時代不是一件難事,考驗的是各級執法部門是否嚴格執法。首先是車輛制造企業,造不合格車的車企是超標元兇,已經有數據顯示全國50%的超標柴油卡車皆出于大國企,再進一步有大數據證實后理應受罰。其次是環保年檢機構,與車蟲串通一氣、花錢造假包過、專掙昧良心錢的造假人員或吊銷資質、或追究刑事責任。三是貨運企業必須杜絕超載裝貨、購買違規油品、不及時添加使用車用尿素等行為,這三方面的追責會有助于提高守法意識。
還必須強調的是提升綠色責任,要通過提升生產車輛、油品的質量和環保指標,提升柴油卡車控污系統的綠色水平。按照國務院要求,生產企業應自行頒布優于國標甚至國際標準的企業標準,同時針對本企業的創新成果頒布綠色聲明,并將綠色聲明的主要技術指標融入企業標準,使執法有依據,綠色能導向。
我們應該對柴油卡車控污系統的作用充滿信心,更應對柴油車綠色標準、綠色聲明的前景充滿期待,高壓震懾與綠色責任相輔相成,既要追責反面典型,又要支持綠色領跑者,這樣,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批環保創新成果會應運而生,推動柴油卡車綠色、低碳、循環上新水平。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