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23 15:13
來源:湖北省發改委
第三章 強化資源環境約束
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約束,做好產業準入限制,著力化解重化工等污染型產業沿江布局的困境,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發展,維護長江生態安全。
第一節 開展資源環境評價
與《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銜接,在全省開展水資源、土地資源、環境容量、生態系統脆弱性、生態系統重要性、自然災害危險性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評價方法及結果見附件1),評價情況如下:
1.水資源評價。我省人均可利用水資源總體豐富,但空間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區缺水嚴重。缺水區域主要分布在十堰茅箭區、荊門掇刀區、沙洋縣、黃石下陸區、黃石西塞山區、黃梅縣、襄陽樊城區、棗陽市、孝感孝南區、安陸市、云夢縣、隨州曾都區、廣水市、隨縣等市縣,要引導發展低耗節水型產業。
2.土地資源評價。我省可利用土地資源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地區,大別山、幕府山、秦巴山、武陵山四大片區土地資源匱乏,開發條件較差,具體包括宜城市、十堰鄖陽區、丹江口市、京山縣、當陽市、利川市、宜恩縣等市縣,要引導發展節地型產業,提高單位用地產出效率。
3.環境容量評價。我省生態環境總體較好,局部地區環境容量超載,主要集中在武漢市、襄陽市、宜昌市、十堰市的主城區,要做好污染防治,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
4.生態脆弱性評價。鄂西圈整體屬于生態脆弱區,鄂東北區域的麻城、廣水、大悟、紅安、羅田、英山等市縣生態環境較為脆弱,要引導發展生態綠色產業,盡量避免大開發、大建設。
5.生態重要性評價。生態重要性較強的地區主要分布在神農架林區、十堰鄖陽區、竹溪縣、??悼h、興山縣、巴東縣、建始縣、恩施市、咸豐縣、宜恩縣、鶴峰縣、五峰縣、長陽縣、洪湖市、赤壁市、咸寧咸安區、鄂州梁子湖區等17個市縣,要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前提下,適度發展相應產業。
6.自然災害評價。全省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集中在神農架林區、十堰鄖陽區、丹江口市、房縣、巴東縣、秭歸縣、通山縣等7個市縣,要科學規劃產業園區選址,盡量避免地質災害敏感區。
在各因素評價基礎上,開展全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綜合評價顯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超載區域和臨界超載區域大多屬于我省重點開發區,是主要的產業集聚區。這表明,在經濟增長和人口集聚的同時,資源環境承載壓力明顯加重,亟需建立產業發展約束機制,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強化產業發展約束
1.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對《國務院關于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國發[2015]55號)列入禁止準入的十七類產業項目、生產行為要嚴格禁止,加快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項目,加快淘汰污染嚴重的企業;對列入限制準入的二十二類產業項目、生產行為,要嚴格執行準入條件,未經許可,不得從事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懂a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3年修正版)明確的鼓勵類、限制類、淘汰類,要進行分類管控,加強投資項目管理,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2.嚴格執行我省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求。認真執行我省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發展的要求,即:嚴禁在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布局重化工及造紙行業項目;超過1公里不足15公里范圍內的新建項目,要在環保、安全等方面從嚴控制。
3.強化資源環境因子對產業發展的約束。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結果,按照水資源缺乏地區、土地資源缺乏地區、環境容量超載地區、生態脆弱性和生態重要性地區、自然災害易發地區等不同類型,與國家的相關產業準入政策相銜接,與我省節水、節地和生態環保的相關政策文件相銜接,明確湖北長江經濟帶特定區域的產業禁止、限制進入的領域(見表2)。
第四章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用市場化、法制化方式去產能,完成“三去一降一補”[7]重要任務。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推進湖北產業發展由傳統經濟發展思維向“互聯網+”融合思維轉變、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為主轉換、由生產為主向生產和服務融合轉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及高效生態農業,構建產業綠色、安全發展體系。
第一節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依托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雙輪驅動,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綠色低碳、高端裝備、新材料、數字創意等市場潛力大、引領作用強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打造新的支柱產業。
一、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硬件、軟件、平臺和服務的一體化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強化帶動、鞏固優勢、邁向高端的思路,重點發展集成電路及新型顯示、信息通信設備及智能終端、物聯網、云計算及大數據等產業,努力擴大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綜合應用。
1.集成電路及新型顯示。推進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建設,以整機應用和信息消費需求為牽引,重點圍繞存儲器芯片,推動整機與芯片聯動、硬件與軟件結合、產品與服務融合發展,形成以芯片設計為引領、芯片制造為支撐、封裝測試與材料為配套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積極引導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光通訊、北斗導航把握機遇快速發展,積極突破發展大尺寸面板,提升中小尺寸面板競爭力,提升新型顯示產業能級。
2.信息通信設備及智能終端。以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基地、全光網城市、寬帶中國示范城市等項目建設為契機, 加強智能終端、終端操作系統、應用軟件與數字內容服務、軟件分發的融合互動,促進移動智能終端向規?;?、高端化、智能化和服務化方向推進。大力發展大尺寸預制棒、特種光纖、光接入系統、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通信傳輸設備、高端光電子核心芯片和器件等產品。加大系統設備軟件核心和關鍵技術及平臺的研發力度,增強系統設備向網絡融合、下一代網絡技術平滑演進的能力。密切關注量子通信發展,加強量子通信核心器件研究與技術儲備,搶占量子通信技術及應用研究制高點。鼓勵整機企業與芯片、器件、軟件企業協作,加快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可穿戴裝備等各類智能終端研發及產業化。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