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13 11:09
來源:河南省政府網
作者:時運斌
編者按:
李克強總理在2018《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政府工作在新的一年要有新氣象新作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站聯合大河網、18省轄市政府網,深入兩會一線,密切關注我省各級政府工作的新舉措新亮點,特別推出專題報道《兩會市長聲音》,主要報道各省轄市市長在兩會上的視頻專訪、精彩發言、發展建設理念等,多渠道傳播政府聲音,推動政府工作開展,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3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安陽市市長王新偉在接受本網采訪時,重點闡述了他帶到兩會上的一條建議:建立完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資金分配機制,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果。
王新偉市長說,污染防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十九大報告提出“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果”。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2+26”城市經常受氣象因素影響,交叉傳輸,通道特征十分鮮明,是藍天保衛戰的重點區域、主要戰場。藍天保衛戰打響以來,“2+26”城市特別是河南7個通道城市,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加快結構調整,推進綠色改造,轉變發展方式,大氣質量明顯好轉。
安陽作為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城市,是“2+26”城市之一,也是通道城市治污任務最艱巨的城市之一。王新偉市長用幾個“前所未有”來概括近年來安陽市在污染防治方面所做的努力。一是安陽污染防治的決心之大前所未有。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推動新發展理念在安陽大地生根生長。形成了“寧可傷筋斷骨也要脫胎換骨”“污染防治要以向死而生的決心轉作風、以治則必成的信心定舉措、以舍我其誰的雄心勇擔當”的行動自覺。二是安陽污染防治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市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堅持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全民治污,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工業深度治理、散亂污企業取締、冬季清潔取暖等治本之策,實施治理項目272個,取締整治散亂污企業2579家,城區集中供熱達到1160萬平方米,拆除燃煤小鍋爐647臺,削減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469萬噸。全市建立了市縣鄉村組五級網格體系、市縣鄉村四級煤炭配送體系、城區微型空氣監測系統、秸稈禁燒天眼系統等,構筑污染防治的“天羅地網”。三是安陽污染防治投入之大前所未有。全市上下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難以計數。僅工業企業提標改造總投資66億元,清潔取暖工程投入超過20億元,加上購置環衛車輛、監測設備以及建設網格化體系等,累計投入100多億元。四是安陽污染防治成效之大前所未有。2017年優良天數185天,較2014-2016年分別增加49天、19天、7天;PM10濃度139微克,PM2.5濃度82微克,同比分別下降9.7%和4.7%,沒有發生多年來頻繁出現的爆表現象。
王新偉市長特別指出,大氣污染防治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解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問題,既需要各地增強定力、保持韌勁、持之以恒攻堅,也離不開國家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幫助地方解決自身難以化解的難題,為此他建議:
一是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的激勵機制。建議國家整合優化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基金,通過“以獎代補”形式激勵支持企業實施特別排放限值和超低排放改造,對退出的企業進行補償,幫助企業降低治理成本。同時注重發揮好專項基金的引導作用,帶動形成市場化多渠道的大氣治理投入機制。
二是抓好頂層設計,優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傳統產業布局。“2+26”城市中,鋼鐵、焦化、水泥、玻璃等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占比大。建議國家根據各地環境容量,開展區域環境承載力評價,制定產業政策,優化空間布局,推動生態環境與產業結構包容共生、可持續協調發展。
三是建立完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約束機制,實行綠色環保調度制度。按照“誰改造誰受益,早改造早受益”的原則,建立綠色環保調度制度,對通過改用清潔能源、實現超低排放、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的企業,不再列入錯峰生產和污染天氣管控清單,享受環評審批綠色通道和若干差異化激勵政策。對達到相應標準的企業,實施差別化管控,鼓勵企業加大投入、提標改造、綠色發展。
四是完善對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資金分配機制。現在對“2+26”城市安排大氣污染防治支持資金采取的是切塊分配方式,不同區域獲得資金支持的規模相差懸殊。建議完善分配機制,綜合考慮在大氣污染治理過程中,壓縮總量、降幅水平、地方治理投入和淘汰退出企業規模等因素,改進資金分配辦法,以體現國家對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的均等支持,充分調動各地大氣污染防治積極性。特別是傳統產業提標改造、落后產能退出等方面,加大對通道城市及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在稅收、財政補貼等方面予以傾斜。
五是擴大清潔取暖財政補貼范圍,將安陽、濮陽、焦作納入國家清潔取暖試點城市。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