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6-19 10:31
來源:山東環境
近日,生態環境部向全社會通報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終期考核結果,山東等15個省份考核等級為優秀。
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41.8%、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下降33.8%、二氧化硫(SO2)平均濃度下降66.2%、二氧化氮(NO2)平均濃度下降22.9%……從數據來看,與2013年相比,山東五年來的“氣質”改善一望可知——四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均為2013年以來的年度最低值;PM2.5平均濃度超額完成國家“大氣十條”考核要求山東2017年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20%左右的目標任務;2016年,威海市在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二級標準,實現全省達標城市零的突破的基礎上,2017年PM2.5濃度繼續明顯改善,實現連續兩年穩定達標。
“氣十條”的五年間,山東用一組組真實的數據,交上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都說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靠的是“天幫忙,人努力”,五年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顯然無法全部歸功于“天幫忙”。那么,在這些“好看”的數據背后,隱藏的是哪些不為人知的“人努力”?
1長效機制山東“治氣”的“頂層設計”
2013年,“氣十條”出臺的同一年,山東省政府印發實施《山東省2013-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提出“一個目標,三篇文章,六大舉措”的大氣污染防治思路,山東“跨越八年的藍天夢想”有了清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一個目標,三篇文章,六大舉措,結合全省不同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質量狀況,分三個階段實現:2013-2015年為一期行動計劃,全省空氣質量比2013年改善20%以上;2016-2017年為二期行動計劃,改善35%左右;2018-2020年為三期行動計劃,改善50%左右。三期目標環環相扣,每期側重不同的治理領域和行業,以實現對大氣污染源治理的全覆蓋,保障空氣質量進入逐年改善,持續向好的通道。
同樣是2013年,山東省發布實施《山東省區域性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和火電、鋼鐵、鍋爐、建材、工業爐窯等5項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利用8年時間,分4個時段逐步加嚴。到2020年,以公眾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環境空氣質量為目標,倒推污染源最高允許排放濃度限值,取消高污染行業排污特權,實現排放標準與環境質量基本銜接。
2016年,一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的《山東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正式實施。2017年,《關于強化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工作的意見》《山東省大氣污染防治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評估辦法》《山東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部門職責分工方案》等相繼出臺,全國第一部關于環境保護約談制度的省政府規章——《山東省環境保護約談辦法》印發實施。一系列政策法規的頒布施行,為全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撐。
2標本兼治打響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近年來,山東省各項大氣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完成并發揮作用,效果開始顯現,已形成治標與治本一起抓、持久戰與攻堅戰一起打,聯防與聯控一起用力的良好局面。
山東省以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體系為抓手,倒逼重點行業實施提標改造,著力推進重點行業污染治理。2013、2015、2017年污染物排放標準分階段加嚴,總體嚴于國家排放標準的基礎上,區分治理技術和行業,在SO2、NOx、煙(粉)塵排放濃度限值加嚴了17%-75%不等幅度。目前,全省單機1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全部達到超低排放,單機1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和單臺10蒸噸/小時以上燃煤鍋爐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比例也分別達到99.2%和97.1%。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工業企業的環境執法監管,建立覆蓋全省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經過采取一系列監管措施,全省重點污染源已基本實現達標排放,達標率達到96%以上。
借鑒國家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成功經驗,為突出重點區域防控,省政府于2015年建立了省會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協作機制,并于2017年增加濟寧、菏澤兩市。先后多次組織開展區域聯合執法檢查,推動建立區域協同治污、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三項聯防聯控機制。省政府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省會城市群及周邊重點城市的資金、政策、技術支持,推動重點區域率先解決大氣污染問題。
為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2015年,山東省建設完成省、市兩級共享使用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業務系統,每天同時向省、市環保部門推送未來24小時和48小時空氣質量精細化預報,以及未來3—7天污染趨勢預報。2017年,完成省市兩級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編工作,全省17設區市均與京津冀區域統一了新的預警分級標準,各市均制定或修訂了重污染應急減排措施清單,應急減排措施清單修訂完善工作受到了生態環境部的表揚。2016—2017年,全省共啟動預警287次,其中紅色預警7次,橙色預警69次,黃色預警90次,藍色預警121次。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6.1萬余人次,檢查企業17.5萬余家次。
3整治攻堅解決突出環保問題
2017年,兩次環保整治攻堅行動在山東打響:全山東省2017年環境保護突出問題綜合整治攻堅行動,落實國家部署的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攻堅行動期間,山東省環保廳日調度、周通報、月檢查,強力推進各項重點任務。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解決了許多長期制約山東環保工作的突出問題,啃下了一些“硬骨頭”。
2017年,全山東省凈壓減煤炭消費量順利完成了國家下達山東省“到2017年底煤炭消費量比2012年減少2000萬噸”的任務,這也是我省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實現年度煤炭消費總量同比下降。截至2017年底,全省17設區市排查出的應于2017年淘汰的38953臺燃煤小鍋爐已全部淘汰,全省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已基本完成“清零”。全省共排查出“散亂污”企業84964家,已完成整治84960家,完成率接近100%。7個傳輸通道城市共完成氣代煤、電代煤改造57萬戶,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改造任務。
4約束機制“五記重拳”治大氣
2013年以來,山東省探索建立了五項推動空氣質量改善的激勵約束機制,包括干部考核、信息公開、生態補償、環保限批、責任追究。
自2014年起,山東省委組織部將PM2.5濃度現狀及改善率納入對各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體系,每年對各市進行考核。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