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02 13:14
來源:神木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深化工業污染源監管。將所有固定污染源納入環境監管,對重點工業污染源全面安裝煙氣在線監控設施。嚴格落實《陜西省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和排放計劃實施方案(2017-2020年)》,督導污染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落實環保主體責任,確保污染防治設施正常運行,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監督污染源企業確保在線監測數據的真實、準確。對涉氣污染源企業每季度開展監督性監測,監測結果及時報環境保護部門。鼓勵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社會化專業機構開展監測和污染防治設施運營管理。(市環保局負責)
21.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控。在煤化工行業開展泄漏檢測與修復,推進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減排。加強揮發性有機物監督性監測能力建設,重點企業安裝在線監測系統,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重點工業園區建設揮發性有機物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市環保局、相關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
完成加油站三次油氣回收治理。(市工貿局牽頭,市環保局配合)
排放油煙的飲食業單位全部安裝油煙凈化裝置并實現達標排放,凡達不到《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GB18483-2001)》排放限值的,一律停業整改。全面規范治理露天燒烤污染,嚴防有煙燒烤“死灰復燃”。(城區的由市住建局牽頭,市環保局、公安局、工貿局、市場監管局配合;鎮辦、園區的由相關鎮辦、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
22.逐步啟動“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逐步啟動具有固定設施的、有污染排放的生產性“散亂污”工業企業的整治。摸底核實“散亂污”企業,實行拉網式排查和綜合整治,建立動態清單式管理。(相關鎮辦、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市環保局、工貿局、中小企業局、能源局、電力局、國網公司、市場監管局、公安局、國土局、林業局、水務局配合)
(五)強化重點時段污染防控
23.提高重污染天氣應對水平。制定和實施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明確應急減排清單,最大程度減少污染物排放。根據源解析結果和污染物排放構成選取應急管控重點對象。根據污染物排放績效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確定同行業企業管控次序,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和均衡控制,采取綜合控制措施,實施統一的區域措施,全力削減污染峰值。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及時響應、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市環保局牽頭,市氣象局、住建局、公安局、工貿局、能源局、產業服務中心、相關鎮辦、工業園區管委會配合)
24.增強預測預報能力。建成神木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具備72小時精細化常規預報和168小時潛勢預報能力。強化環保、氣象等多部門聯動,加快培養和引進專業預報人員,不斷提高預報預警準確度,及時科學應對重污染天氣。(市環保局、氣象局負責)
25.嚴格實施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參照關中地區,在冬季和夏季根據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要求適時實行錯時錯峰生產。
在夏季對煤化工、水泥行業產能限產30%左右,以設計生產能力核算;蘭炭企業限產30%左右;表面涂裝(含汽修)、包裝印刷行業實施錯時生產(10:00-16:00停止生產)。
在冬防期間,水泥、磚瓦窯、陶瓷等建材行業全部實施停產(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除外);承擔居民供暖、協同處置城市垃圾或危險廢物等保障重大民生任務的水泥等行業企業,要根據承擔任務量核定最大允許生產負荷;蘭炭、化工行業實施部分錯峰生產。蘭炭企業限產30%左右,煤化工行業產能限產30%左右,以設計生產能力核算。(市工貿局、產業服務中心牽頭,各相關鎮辦、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
(六)堅持全民共治
26.加強網格化環境監管。落實《陜西省網格化環境監管指導意見(試行)》,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原則,完善市、鎮辦、村組(社區)及特殊功能區域的“3+1”環境監管網格體系,加強網格員隊伍建設。(市環保局、人社局牽頭,各相關鎮辦負責,財政局配合)
27.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建立完善宣傳引導機制,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強化輿論宣傳,及時回應公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全面公開環境空氣質量和企業排污信息,定期在媒體公開曝光嚴重違法違規企業信息,倒逼企業履行環保責任。發揮社區、街道及社會各界力量,共同營造綠色生活,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大氣污染防治的良好氛圍。暢通監督渠道,實施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機制,引導公眾進一步理性認識、科學應對、主動參與、積極作為。(市委宣傳部、市環保局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鼓勵激勵機制。調整財政資金使用方向,重點支持城鄉散煤治理、高排放車輛淘汰、工業污染治理、環保能力建設等,研究出臺VOCs治理獎補政策,大力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市財政局牽頭,市環保局配合)
(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電網改造規劃,實施電力線路改造工程;推進熱網互聯互通和熱用戶端升級改造,做好熱網聯通聯調和建筑節能等工作。改革完善燃氣特許經營制度,研究新的天然氣采、供、用體制機制,統籌優化天然氣的生產、配送、利用,控索新的民生用氣保障產業模式。促進鎮辦和農村天然氣等管網競爭性接入。加強鎮辦和農村輸配電網建設,滿足煤改電需要。(市發改局牽頭,相關鎮辦、市電力局、天然氣公司負責)
(三)建設智慧環保平臺。科學編制污染源排放清單,構建區域環保監管智慧平臺,實現空氣質量數據、重點污染源數據、執法監管等信息的互聯共享和動態更新,提高大氣污染治理的精準度,實現對環境質量及污染源排放情況的靶向管控。(市環保局負責)
(四)開展巡查執法和專項督察。落實雙隨機制度,開展常態化環境執法檢查。采取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五步法”,推動解決大氣污染防治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按照《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規定,對責任落實不到位、環境問題突出、環境質量改善不明顯甚至惡化的開展“點穴式”專項督察,重點督察大氣污染綜合防治不作為、慢作為,甚至失職失責等問題。(市環保局負責)
(五)提升科學治霾水平。開展大氣污染特征及源解析、機理、模型及污染防治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開展揮發性有機物、顆粒物、臭氧等快速監測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并進行應用推廣與集成示范。(市環保局、科技局負責)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