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15 10:45
來源:中國大氣網
據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1月10日發布的一個新指數和在線工具顯示,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在大氣污染防控方面的努力取得實質性進展。根據衛星數據,空氣質量壽命指數發現2016年的全國細顆粒物大氣污染水平比2013年下降12%。
空氣質量壽命指數(AQLI),由芝加哥大學米爾頓?弗里德曼講席經濟學教授邁克爾?格林斯通,以及他領導的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研究團隊研發。它基于一項最新的研究,將人們長期受大氣污染的影響與預期壽命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量化。空氣質量壽命指數基于一項發現,即空氣中每增加 10μg/m 3 的 PM 2.5 ,人的預期壽命就會減少 0.98 年。AQLI 將此發現和高度本地化的全球 PM 2.5 衛星測量數據相結合,使人前所未有地了解到各地的細顆粒物污染所導致的影響。該指數還表明,環保政策可以提高人們的預期壽命。
“中國近幾年的污染治理工作已見成效。衛星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大氣細顆粒物污染濃度下降了10%以上。更多最新數據顯示,這幾年的污染降幅可能更大。”邁克爾?格林斯通(Michael Greenstone)說。根據 2013 年至 2017年間全國 200 多個監測站提供的每日監測數據,中國人口稠密地區的空氣質量已經顯著改善,改善幅度從 21% 到 42% 不等,大部分地區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中國正在贏得藍天保衛戰。
以京津冀地區為例,PM 2.5濃度比 2013 年下降了 37μg/m 3 ,降幅 36%。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降幅分別達到 27%和 34%。在占全國總人口 70% 的 204 個城市,PM 2.5濃度平均下降 23 μg/m 3 ,降幅 32%。盡管 PM 2.5 濃度值仍高于中國標準的二級濃度限值和世衛組織的安全值,這些數據依然說明,中國在短短的四年時間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空氣比過去清潔。
具體到省市,如天津曾是2013年中國污染最嚴重的三個城市之一,它的顆粒物污染濃度在2016年下降了14%。如果能夠維持這個水平,其1300萬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將比2013年延長1.2年。河南省的大氣污染改善最為明顯,居民暴露在細顆粒物污染的時間比2013年下降了20%,相當于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了1.3年。如果中國可以從 2016 年的污染水平進一步達到 WHO的指導標準,中國國民的預期壽命會增長 2.9 年。
如果全國能保持當前水平,中國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將延長2.3年。中國僅用四年時間就能取得如此成果。相比之下,美國在 1970 年《清潔空氣法》頒布之后,花了 12 年時間并以 1981- 1982 年的殘酷的經濟衰退做為代價,才實現類似成就。
展望未來,中國還需要尋找長期的解決方案來打贏大氣污染防治之戰。研究中國能源與環境問題在生態環境部計劃制定一項為期三年的空氣質量計劃外,經濟增長仍然是中國第一要務,可以考慮采用許多市場化的方法治理污染,比如征收污染稅、總量限制與交易市場。這些方法比迄今為止經常使用的工程戰術更能促進經濟增長。當天,芝加哥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宣布開創性科研合作關系,屆時將一起利用新的視角和工具,尋找投入產出比高的減少污染的方案。
編輯:洪翩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