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4-18 10:17
來源:工信部 節能與綜合利用司
(一)硬件和耗材回收
惠普在全球 73 個國家和地區實施回收計劃,工作重點是分解產品,回收材料;與第三方回收廠商合作,確保符合惠普的政策和標準;與合作伙伴和政府合作提高回收標準;為全球電子產品回收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支持。自1987年至2015年,累計回收近150萬噸計算機硬件和耗材。
(二)硬件再利用
工作重點是再制造、翻新計算機和打印設備,并重新上市銷售;與第三方再利用廠商合作,確保產品符合惠普的政策和標準。從2003年到2015年,惠普公司再利用了4380萬個計算機零件,使用超過8萬噸回收塑料生產新的墨盒和硒鼓。
(三)第三方審計
為確保回收物品得到恰當處理,惠普要求回收和再利用廠商使用綠色加工技術,并完全遵守國家及企業相關規定;同時要求廠商獲得適用的第三方認證,如R2 和 e-Stewards 標準等。
惠普委托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ERM)公司審計廠商是否符合惠普政策,包括向發展中國家電子廢棄物出口政策、惠普供應商行為準則、回收和再利用標準等。 ERM公司 審計人員評估廠商環境、健康和安全表現,此外還根據裝運和收貨記錄檢查下游物料流,核實是否有物料“泄露”到批準廠商之外的情況。不合規的廠商須在 30 天內提交糾正措施計劃,并在 90 天內解決問題。在嚴重的情況下,對于不愿意整改的廠商,惠普將終止與其合作。
五、綠色物流與包裝
(一)綠色物流
由于運輸量大,惠普產品運輸方式對減少產品運輸的碳足跡至關重要。惠普通過改變運輸方式、提高運輸效率等措施打造綠色物流。2015 年,產品運輸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減少至160萬噸碳排放同,比前一年下降了 6%。
改變運輸方式。航空運輸是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最大的運輸方式,因此改用海運等其他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2015 年,惠普公司將從中國至亞洲其他國家、歐洲和美國的一些筆記本電腦運輸由空運改為海運,大約減少了 4萬噸碳排放。
惠普提高運輸效率,整合運輸將產品直接發送至客戶或者距離最近的分銷中心,這樣可以增加運輸密度,減少所需空中和海洋運輸總里程,進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例如,惠普率先使用泛歐亞國際鐵路貨運線在 22 個國家和地區運輸產品,將近 7,000 英里的里程只需花費 22 天,而之前用卡車將產品運輸到中國沿海港口再通過海運至歐洲則需要 34 天。在中國,通過公司“向西發展”計劃,惠普沿泛歐亞國際鐵路構建了從重慶到德國的新貨運列車網絡。
制定行業標準。惠普領導以物流行業為重點的環保協會,幫助制定運輸的行業標準和溫室氣體計算方法。相關協會包括BSR “清潔貨物工作組”、全球物流排放委員會、亞洲綠色貨運、歐洲綠色貨運、國際航空運輸協會、聯合國氣候和清潔空氣聯盟以及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SmartWaysm。
(二)綠色包裝
包裝材料對環境有直接影響,同時也會影響運輸效率。通過使用可持續材料,開發更小更輕的包裝,以減少與產品運輸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惠普包裝采用可持續發展六項原則,分別是確保惠普包裝中不使用相關物質;減少使用每種新產品中的包裝材料;通過設計包裝以便在可行的情況下重復使用;增加可再生內容的使用;更換難以回收的材料;確保使用可持續材料。
2015年惠普通過創新打印和個人系統產品包裝,公司及其供應商創造了環境和成本優勢:減少了12,700噸碳排放;與上一代產品相比,減少了5,700噸包裝材料;使用了14,800噸可循環發泡膠和木質包裝材料;使用了257噸的可循環緩沖包裝材料;較上年節省了900萬美元。
六、綠色供應鏈總體成效
(一)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減少
2015年惠普供應鏈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比2010年下降了20%,提前實現2020年目標;產品運輸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亦比前一年減少了6%。
圖5:供應商溫室氣體排放績效(2010-2015)
(二)廢棄物產生量不斷降低
惠普支持供應商通過降低廢棄物以減少產品的環境足跡。惠普是全球社會責任合規方案(GSCP)成員,向供應商介紹GSCP環境參考工具,幫助供應商實現廢棄物產生量的最小化。惠普收集并報告供應商的廢棄物產生數據,鼓勵供應商提高環保意識和加大減排力度。目前,惠普公司59%的供應商已制定了廢棄物相關目標。
(三)水資源高效清潔使用水平不斷提升
惠普與供應商共同改善水資源管理,鼓勵供應商負責任地抽取和排放。通過運用GSCP的環境參考工具,幫助供應商改善水資源利用和其他相關方面的環保執行工作。惠普使用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全球水資源工具,評估供應商所在地的環境風險,識別水資源供給緊張的狀況。2014年,72%的供應商(按支出)提供了取水數據。
表2:供應鏈環境影響數據
(HP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15, P.68)
附錄: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