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17 10:39
來源:北京生態環境
2019年上半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四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均創歷史同期最低水平。其中,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2%;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濃度分別為77、5和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5%、28.6%和2.6%??諝赓|量達標天數113天,占比62.4%;空氣重污染天數3天,同比減少5天;各區PM2.5濃度在38-50微克/立方米之間。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56%,動態達到年度目標。
上半年,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持續推進,強化督察檢查壓實責任,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藍天保衛戰扎實推進
綜合施策攻堅治理柴油貨車污染。淘汰國三標準重型柴油車2.5萬輛,出臺純電動出租汽車推廣應用方案,推廣純電動汽車3萬余輛?!肮D鐵”運輸進京砂石料已達2018年全年的近四倍。1.5萬輛重型車納入車輛排放監控平臺,實施兩項在用車環保定期檢測新標準、提前實施國六機動車排放標準。
分工協作構建揚塵精細化管控體系。印發《北京市揚塵管控工作意見》,明確部門職責、細化管理標準。工地在線視頻監控平臺互聯互通,2700余套視頻系統、635套渣土車自動識別系統實時監控。修訂建筑業違法違規記分標準,加大處罰與資質管理聯合懲戒力度,停止在京投標資格26家;定期排名公開道路塵土殘存量、道路塵負荷、鄉鎮(街道)粗顆粒物濃度。
問題導向推進生產生活領域污染減排。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323家,提前完成年度任務;動態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111家。發布《電子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41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開展“一廠一策”治理,燕山石化公司停用2臺、改造7臺揮發性物料儲罐,餐飲油煙治理工程在施2176家,已完成1248家。
碧水保衛戰全面推進
保障飲用水安全。全面部署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掛賬的15個問題已全部提前完成整改;組織京密引水渠14公里防護網建設;完成全市市級及區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按季度公開水質信息。
加強水污染治理。上半年污水處理量9.3億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4.9億立方米?!扒骞苄袆印鼻謇碛晁芫€、雨污合流管涵9000余公里;“清河行動”嚴查14個重點流域工業廢水直排問題。
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印發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組織300個村污水治理,目前開工率68%。
深化京津冀水污染聯保聯治。開展密云水庫總氮來源與成因分析研究,編制潮河流域規劃,推進永定河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新增造林面積3.57萬畝;引黃入京累計向永定河“三湖”補水2.23億立方米。建立白洋淀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工作機制。京津冀執法聯動機制下沉一級。
凈土保衛戰穩步推進
持續推進土壤詳查監測。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361家企業納入重點行業企業調查范圍,開展飲用水源地、農用地、園林綠化用地等專項土壤環境監測,布設1000余點位。
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和農膜回收,累計回收舊農膜90噸;發布34家市級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單;啟動6家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累計治理完成非正規垃圾堆放點93處。
嚴格管控建設用地環境風險。篩查325家2018年關停企業。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和修復方案備案等機制。污染地塊信息實現部門共享、聯動監管。
積極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推進核實地塊邊界、建立區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分類清單工作。
強化督察檢查壓實責任
推進督察問題整改,開展專項督察。緊盯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任務整改落實,開展現場督察25次;推進市級環保督察問題整改,抽查重點整改任務315項。對揚塵污染問題突出的7個鄉鎮(街道)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
深入開展“點穴式”幫扶執法。對空氣質量排名倒數30的鄉鎮(街道)實施三輪次“點穴式”執法,對重點流域實施“流域式”執法,共檢查點位2024個,發現環境問題1070起,按照檢查、移送、整改、反饋、復查、督察“六步走”程序,將發現的環境問題情況反饋屬地政府,分析原因,提出建議,督促屬地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夯實屬地“最后一公里”生態環保責任。
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移動源方面,路檢路查重型柴油車127.4萬輛次,同比增加31.3%,入戶檢查7.6萬輛次,處罰5203輛次,處罰量同比增長近一倍。固定源方面,立案處罰環境違法行為2326起,同比增長28.4%,其中查封扣押430起,移送公安機關26起。揚塵源方面,累計立案13892起、罰款6254萬元,分別同比增長76%、82%。
加強生態環境文化建設
積極營造生態環境文化氛圍,開放第三批環保設施,開展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環境文化周等活動,公眾積極參與。
下半年,全市將繼續全力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進一步壓實責任,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狠抓督察檢查整改落實,切實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