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8-09 09:31
來源:中國水網
在第11期E20環境產業CEO特訓班期間,同學們在認真聽講之外,也主動交流,活學活用,用所學知識對當前階段的環境產業進行了分析。這里特摘取陜鼓動力副總經理楊凱、上海電氣環保集團危廢&再生資源中心總經理徐良、蘇州蘇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宋燦輝、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國強等幾位學員的交流共識供大家參考。歡迎關注,欲報名成為學員可聯系:微信15011511154林老師(手機同號)。 當前,民營環境企業更應該講政治
培訓期間,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介紹,十九大正式確立了生態文明為千年大計,將“兩山論”寫進黨章,標志著我國的環境產業發展正在進入新階段。按報告精神,黨代表人民,為人民謀幸福,而生態文明建設關系民生福祉,屬于現階段的政治正確。雖然經濟下行壓力大,但實際上生態環境仍然上升到政治高度,是政治任務,仍然是三大攻堅戰的核心。他也曾在年初預測但環保督查力度不會降低,現在政府嚴令停止“一刀切”環保運動會,環保督查更成為常態。3月5日,習總書記特別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這樣的變化,促使政府環境市場模式開始轉型------以前簡單靠政府支付所支撐的環境產業不牢靠,比如環境股的下跌,就是單一政府支付市場估值模式的終結。現階段,環境企業要學會過“苦日子”,更要講政治,跟著政府的大方向走,更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讓環境治理從成本中心變為價值中心。
傅濤的分享給了大家不少啟發,也讓大家對當前和未來的產業未來進行了更多交流與思考:
央企或國企是國家的孩子,自然必須要講政治,要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在一些優秀的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應該伸出援手幫助紓困。民營環境企業,以前更關注政府和上游企業能給自己帶來多少項目訂單,但現在,民營企業一定要學會講政治:環境治理本身就政府的公共管理責任,國家政策決定環境市場的發展機會。央企和國企都講政治,在企業進行項目或企業融資等過程中,如果與國有銀行等機構打交道,它們也講政治,那么對于民營環境企業來說,就必須講政治。
其實新常態后,國家對于央企和國企的管理就已經有了變化,民企和它們打交道,就要了解、適應他們的變化。了解了這些,才能更好地和它們打交道。在深化改革的時代,創新是企業生存之本,創新要與改革政策方向一致。這也正如傅濤所言,順應大勢最好的方式是講政治,作為一個跟政策密切相關的產業,作為一個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業的環境企業,必須要講政治、考慮大勢的方向。講政治,學習黨的政策就是做企業內功修煉,就是做項目、做價值,會讓企業更了解合作伙伴,更明了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做好自己,減少做政府關系的成本
雖然遭遇市場“寒冬”,但環境產業仍然是為數不多還在持續釋放能量的產業之一,是為數不多的新需求還沒有被滿足的行業,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垃圾焚燒廠的擴建等等,很多需求還沒有被滿足,環保行業的驅動不是新供給,而是需求的不斷釋放,尤其是在環保標準和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更多的市場被打開。伴隨著環境產業的發展和深化,也必將帶來新的爆發。國家很早就將節能環保產業定位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但產業要想發展,最終還是必須有基于價值的創造。
做環境污染治理,必須跟政府打交道,跟政府關系不好肯定不行。但在新形勢下,政府的環保壓力越來越大,對環境治理效果的追求讓治理企業有了更多對話的權利和機會。
企業在未來要認真做屬于自己的市場,必須要自強,通過技術、模式創新找到新的生存方式。對于企業來說,關鍵在于做好自己。尤其是民營環保企業,不要求特殊待遇,只要求公平待遇,找到自己的位置,通過創新,修煉內功,找到并凸顯自己在環境治理中的價值。
過去用于做政府關系的時間、精力等成本,在新的時代,可能需要轉移一些到做好自己身上。事實上,對于很多國企來說,它們也越來越追求市場化的方式來尋求與外部的合作,國企在與民企的合作中,也更看重雙方資源、技術、市場等方面的互補互利。
未來的市場必將是企業各自堅守自己的獨特優勢,環境技術企業一定要立足核心價值,要關注細分行業。產業的未來,混合所有制應該是發展的趨勢。
E20商學院CEO特訓班十二期高質量開啟,E20商學院CEO特訓班用“商道”重新認識我們的商業模式,鏈接著環境產業生態圈,尋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報名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