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06 09:53
來源:上海發布
生活在上海,你有沒有覺得這兩年水更清,天更藍了?今年1~8月,本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為82.3%;PM2.5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與2018年同期持平,均為2013年以來同期最低。截至6月底,全市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至9.3%,滬生態環境質量呈持續改善態勢。
在今天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壽子琪介紹了上海以生態環境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提升高品質生活有關情況。市水務局副局長劉曉濤、市綠化市容局副局長湯臣棟出席發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2019年是上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年,本市生態環境工作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積極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既定任務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創新示范,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生態環境質量呈持續改善態勢。
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大氣質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1~8月,本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為82.3%,與2018年同期相比,AQI優良率下降0.8個百分點,輕度污染增加2天、中度污染增加1天、重度污染天減少1天。PM2.5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與2018年同期持平,均為2013年以來同期最低。(1~8月已為實況同比數據)
地表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1~7月,全市主要河流斷面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83.7%,同比上升14.8個百分點。Ⅱ~Ⅲ類水質斷面占43.2%,同比上升20.2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占5.1%,同比下降5.8個百分點。
重點工作進展
統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
按照“1+1+3+11”的污染防治攻堅戰總體部署,重點分為三大保衛戰和生態環保督察工作:
藍天保衛戰方面
1~7月,已完成產業結構調整約700項(今年目標為1000項)、中小燃油燃氣鍋爐低氮改造1253臺(目標為2958臺)、“散亂污”整治158家(目標為204家)、重點行業企業VOCs深化治理工程117家(目標為202家),梳理細化5個重點區域調整方案(分別是吳涇、高橋、南大、吳淞、桃浦)。推進運輸結構調整,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提升到48.3%(2018年為46.8%)。
打好柴油車治理攻堅戰,1月1日起全面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軌”;7月1日起提前實施輕型汽車國6b階段排放標準;劃定了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止使用區,并將于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碧水保衛戰方面
按照提前至2019年基本實現考核斷面達標的節點要求(原節點為2020年),細化形成了水污染防治年度重點工作。蘇州河四期整治工程方面,按照“綜合治理”思路積極推進,經過一年多的治理,干流水質明顯改善,兩岸環境明顯提升。劣V類水體治理方面,以河長制為抓手,深入開展“清水行動”,截至6月底,全市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至9.3%。
凈土保衛戰方面
完成農用地土壤詳查工作,率先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基礎信息調查。編制完成《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初稿)》。一批危險廢物焚燒處置設施建成投運,新增處置能力近13.5萬噸/年,危廢焚燒處置難的局面已大幅緩解。今年起,督促全市所有危險廢物產生單位通過信息化系統申報備案危險廢物管理計劃,目前已有1.67萬家單位完成備案。
環保督察方面
一是開展本市4個區的環保督察工作,現場檢查點位1456個,交辦整改問題823個,累計交辦群眾舉報983件。四區合計責令整改631件,立案處罰941件,共計罰款7733.7萬元,行刑銜接5件,查封52家,關停34家,約談680人。
二是全力做好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迎檢相關工作,推動邊督邊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進駐1個月里,聚焦切實改善環境和提高群眾感受度,各區、各部門、各單位及時調查處理信訪投訴和下沉督察反映的情況,集中處理一批生態環境違法違規問題,截至8月25日,立案714起,擬處罰近7570萬元,責令整改1433家,查封扣押48家,關停取締310家,行政拘留3人,刑事拘留3人;累計約談321人次,問責10人。經過生態環境督察,進一步夯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加快解決了市民身邊的環境問題。
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實施環評審批制度改革
為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今年4月,市政府印發了《本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相關配套政策近期陸續發布。改革全面實施后,全市約80%的項目將實施環評優化和簡化措施,環評編制和審批的時間將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明顯下降。
比如,將全市約20%的審批制項目納入《重點行業名錄》,嚴把環境準入關,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未列入《重點行業名錄》的審批制項目,將分類實施豁免環評、環評簡化、告知承諾等改革舉措,在環評形式、審批流程上予以大幅優化和簡化。
再如,實施規劃環評與建設項目環評聯動,在規劃環評落地的區域,對未納入《重點行業名錄》的項目可簡化環評審批流程。該新政已率先在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臨港重裝備產業區、上海化工區等11個產業園區實施,今后將在全市推開。新政實施后,聯動區域內約80%的項目可簡化環評辦理流程,縮短環評審批時間,為區內企業節約時間和成本。同時,全面推行“一網通辦”。依托大數據管理,全市環評審批實現“一網受理、網上審批、實時查詢、電子證照”,審批材料目錄化、標準化、電子化,真正地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
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為加快推進本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落地實施,起草了生態環境損害調查、賠償磋商、修復評估以及信息公開等4個配套文件,設立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例清單(初步梳理近2年為47件,待區級層面逐案排查),并推動生態環境損害索賠,落實“損害擔責”。本市共開展賠償磋商案件8件,其中4件已簽訂磋商協議,涉案金額達800余萬元(2件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已經完成)。
制定并發布行業環保守則
明確相關行業的環境管理要求,指導企業落實環境主體責任。2018年已發布《餐飲行業環保守則》,2019年將陸續發布《集成電路行業環保守則》《生物醫藥行業環保守則》等。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