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5-15 10:09
來源:生態環境部
二是各部門同向發力,共同支持試點工作。一年來,我部會同相關部門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工作機制,成立部際協調小組、咨詢專家委員會、技術幫扶組、專題研究組,從不同層面支持、指導試點城市及地區開展工作。我部組織篩選70多項“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亟需的污染防治技術。財政部、稅務總局調整完善磷石膏、廢玻璃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優惠政策。自然資源部支持銅陵市等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銅陵市、西寧市建設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支持包頭市等打造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安排中央資金4.4億元,支持“無廢城市”試點地區24個畜牧大縣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人民銀行支持試點城市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市場監管總局批準發布8項“無廢城市”建設相關國家標準。商務部推動發布《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累計創建231家綠色商場。郵政局指導試點城市探索應用快遞綠色包裝。
經過一年的努力,試點工作呈現由點到面的良好態勢。浙江省、吉林省政府決定在全省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無廢城市”理念逐步得到國內外各方認同。
2020年是“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攻堅年,我部將會同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大協調支持力度,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加快推進落實“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方案,全面完成方案規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四、我部聯合中科院啟動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
為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有關要求,生態環境部和中科院決定聯合開展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工作。
4月15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中科院辦公廳聯合印發《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實施方案》,正式啟動了調查評估工作。
兩部門將深入合作開展全國和省域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分析生態系統狀況,總結我國生態保護取得的進展,識別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提出生態保護對策建議。調查評估工作預計于2021年10月結束。
劉友賓:下面,請劉炳江司長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
連續三年開展秋冬季攻堅 重點區域秋冬季空氣質量達近三年最好水平
劉炳江: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謹代表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借此機會,我就大氣污染防治有關情況作簡要介紹。
一、2019年主要工作進展
2019年,生態環境部會同各地各相關部門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策部署,狠抓各項任務的落實,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加快重點行業深度治理。持續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累計達8.9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6%。發布VOCs無組織排放、制藥工業以及涂料、油墨等排放標準,基本建成VOCs排放標準體系,1.2萬家企業完成治理任務。推動全國222家鋼鐵企業啟動超低排放改造。
二是穩步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持續降低,2019年全國煤炭消費比重降至57.7%,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增至23.4%,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重點區域每小時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基本清零。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范圍進一步擴大,實現“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蓋,2019年完成散煤治理700多萬戶。
三是“公轉鐵”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全國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7.2%,這是鐵路貨運占比連續12年下降后,第三個年頭持續增長;京津冀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26.2%;全球里程最長的重載鐵路——浩吉鐵路建成通車,年運輸能力達2億噸。沿海主要港口的煤炭集港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2019年金屬礦石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11%。
四是開展秋冬季綜合治理攻堅行動。連續三年在三個重點地區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細化每個城市改善目標和治污項目,確保任務明確、責任到位,并逐月通報。經過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行動圓滿完成,其中“2+26”城市、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超過10%,重污染天數分別下降超過30%;三個區域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均為近三年最好水平。
五是分類施策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為科學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對鋼鐵、焦化等15個重點行業按照排放績效分A、B、C三級,采取差異化管控措施。在重污染期間,環保水平高的企業可不采取或少采取停限產等措施,A級企業可自主減排,環保水平低的企業則需加大減排力度。“2+26”城市列入減排清單的企業共10.7萬家,其中豁免企業1萬家,在減輕重污染天氣影響的同時,推動了行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六是摸清了重污染天氣成因。2000多名優秀科學家和科研人員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順利完成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以PM2.5為特征的大氣重污染成因。構建了國內最大的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定量解析了污染排放、氣象條件、化學轉化對大氣重污染的影響并形成科學共識;開展“一市一策”駐點研究,“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為“2+26”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