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成人小视频|国产黄影院|青青草免费观看|55影视大全免费追剧|chottie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全文】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時間:2020-06-24 09:16

來源:中國水網

  推動水質污染溯源監測。以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為重點,組織開展主要污染因子、重點污染河段走航試點監測,掌握水質變化和污染擴散規律,開展水質與污染源的關聯分析。按照“查、測、溯、治”要求,以長江經濟帶為突破口,逐步建立覆蓋重點流域所有入河排污口主要指標的監測網絡,開展排放口影響水域水質監測評價研究,逐步說清“岸上”對“水里”的影響。

  拓展流域水生態監測。在松花江和長江水生生物試點監測的基礎上,按照“有河有水、有水有魚、有魚有草”的要求,進一步深化并拓展重點流域水系、重要水體的水生生物調查和水生態試點監測(含底質)?!笆奈濉逼陂g,國家建立統一的水生態監測技術體系,指導各流域按照物理、化學、生物完整性要求,研究建立符合流域特征的水生態監測方法、指標體系、評價辦法,初步形成基于流域的全國水生態監測網絡,逐步開展分類、分區、分級的水生態監測與評估。到2035年,形成科學、成熟的水生態監測體系并業務化運行,為水質目標管理向水生態目標管理轉變奠定基礎。探索開展生態流量、水位監測和河流生態水量遙感監測研究,加快建立完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數據共享機制。

  3. 土壤環境監測

  以保護土壤環境、支撐風險管控為核心,健全分類監測、動態調整、輪次開展、部門協同的土壤環境監測體系。

  優化土壤環境監測網絡。以掌握全國土壤環境狀況變化趨勢為目的,優先考慮歷史延續性,完善背景點和基礎點布局,網格化覆蓋我國陸域全部土地利用類型和土壤類型,積累國家土壤背景、土壤環境質量長時間序列監測數據。以支撐農用地分類管理和建設用地風險管控為目的,對有關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地塊開展重點監測,對監測表明存在土壤污染風險的地塊,進一步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注重例行監測與普查詳查的有效銜接,形成污染狀況普查10年一次、背景點和基礎點監測5 ~10年一輪、風險監控重點監測1~ 2年一次(普查周期除外)的動態監測體系,“十四五”期間,國家土壤監測點位數量保持在8萬個左右。

  實行土壤環境分類監測。針對不同類型點位和監測目的,設置分類側重的土壤監測指標體系。其中,背景點延續“七五”和“十一五”土壤調查的61項指標,側重對土壤背景元素組成的監測;基礎點采用《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全指標以及pH、陽離子交換量和有機質指標,側重對土壤環境質量的監測;農用地和建設用地風險點側重對特征污染指標的監測。

  理順土壤監測運行機制。國家層面,由生態環境部會同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等有關部門統一組織、統籌實施;地方層面,各地根據本地土壤污染特征和屬地管控重點,在國家監測工作基礎上,依法開展有關地塊重點監測。企業層面,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依法履行自行監測主體責任,開展廠界環境自行監測。

  完善土壤監測評價方法。加強例行監測成果應用和評價方法研究,支撐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污染狀況和變化趨勢分析。研究探索物理-生物-化學多項目土壤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方法。逐步銜接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探索“地上地下”統籌評價方法。

  4. 海洋環境監測

  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保障海洋生態安全為核心,構建覆蓋近岸、近海、極地和大洋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優化常規監測。整合優化國家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完善海水、沉積環境、生物質量、放射性監測指標體系,開展主要河流及入海排污口污染物入海、海洋大氣污染物沉降監測,評估不同來源污染物貢獻率,全面掌握管轄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狀況?!笆奈濉逼陂g,國控點位數量優化至1400個左右。聚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渤海、長江口、珠江口等重大國家戰略海域,制定“一區一策”精細化監測方案,助推熱點區域的高質量發展。深化海洋廢棄物傾倒活動、海洋石油勘探等海洋工程和海水養殖等監督監測,為海域環境監管提供技術支撐。運用遙感等手段加強近岸海域溢油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提升國家和沿海省份海洋放射性采樣、自動監測、實驗室分析和應急監測能力,加強沿海和海上核設施流出物監測和環境影響評估。探索開展入海河流污染通量監測。

  強化海洋生態監測。優化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提升監測覆蓋面和代表性,監測指標從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為主,向標志物種和珍稀瀕危物種擴展,較全面評估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狀況。依托國家海洋生態野外觀測站,針對河口、海灣、濱海濕地、海島、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開展環境質量、生物群落結構、棲息地變化狀況長期、連續監測,科學評估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推進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格局、自然岸線變化、圍填海開發等海岸帶關鍵要素監督監測和赤潮、綠潮等海洋生態災害監測,利用高分遙感技術,從大尺度評估全國海岸帶生態監管和海洋生態災害狀況。

  聚焦專題專項監測。圍繞國際熱點環境問題和新興海洋環境問題,開展海洋溫室氣體、海洋微塑料監測、西太平洋放射性監測,監測范圍覆蓋我國管轄海域,并適當向極地大洋海域拓展,為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提供數據基礎。加強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作,共同推進海洋生態環境監測。

  5. 地下水環境監測

  按照統一規劃、分級分類的思路,構建重點區域質量監管和“雙源”(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和重點地下水污染源)監控相結合的全國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由生態環境部牽頭,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參與,地方和企業配合,共同開展全國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構建全國統一的監測網絡、技術體系和信息平臺。

  開展重點區域地下水環境監測。充分銜接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現有監測站點,同時以地下水含水系統為基本單元,增補部分監測點位,優先考慮重要地下水水源地、人口密集區、重要糧食產地、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區和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區,形成多層次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覆蓋全國主要水文地質單元、主要流域、主要平原盆地和80%以上地級城市,逐步掌握全國地下水水質總體狀況和變化趨勢。地方同步開展地下水監測站點調查,摸清現狀、建立清單,根據管理需要補充建設部分監測點位。

  加強“雙源”地下水環境監測。全面梳理整合各類污染源地下水監測井和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噸以上地下水型集中式飲用水源監測井,構建以重點污染源和飲用水源地為重點的“雙源”地下水環境監控網。其中,重點地下水污染源監測為企業事權,化學品生產企業以及工業集聚區、礦山開采區、尾礦庫、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等重點行業企業的運營管理單位應依法開展自行監測,由地方監督、國家抽查;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監測為地方事權,地方負責開展監測工作,國家實施質量監督。

編輯:王媛媛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lhh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大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