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2-01 09:17
來源:生態環境部
隨著全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向縱深推進,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也愈加深刻,大氣污染防治已經不是單單一場生態保衛戰,更是一場轉變思想觀念,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的革命。
2017年以來,成都市通過持續深入實施“鐵腕治霾”和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深入開展壓減燃煤、治污減排、控車減油、清潔降塵、綜合執法、科技治氣六大行動,努力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19年空氣質量實現287個優良天的歷史性突破,高質量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首次消除了重污染天氣,首次實現PM10年均濃度達標,“窗含西嶺千秋雪”曠世盛景頻現。
“雪山下”的成都環球中心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三年前,“成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夠”被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點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堅決落實整改要求,把大氣質量改善作為成都環?!耙惶柟こ獭?,堅持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引領,突出依法治氣、精準治氣、科學治氣、聯動治氣,采取“加減乘除”工作方式,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發展質效穩步提升,環境產業加快壯大,綠色福祉更加普惠,綠色高質量發展邁入新階段。
做“加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實施“5+5+1”現代化產業體系改革攻堅計劃,堅持走產業結構優、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質量效益好、發展可持續之路,兼顧社會生產、經濟發展和環保要求,在重點行業實施綠色發展差異化管理試點,推行重點行業綠色化發展績效考核和標桿企業打造。對磚瓦窯、鑄造、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7個重點行業共400余家企業開展綠色化發展績效考核。在水泥、平板玻璃、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行業打造13家綠色生產標桿企業,制定相應的行業管理規范,推動全市重點行業高質量綠色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五大產業營業收入突破2萬億元。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印發《成都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投入7.06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購車補貼,累計推廣各領域新能源汽車9.55萬輛,累計建設充(換)電站565座、充電樁2.3萬余個。推廣公共交通中新能源公交車和出租車的應用,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達5651輛,新能源出租汽車4486輛,共享新能源汽車5945輛,新能源貨車2.35萬輛。成都已連續兩輪入選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示范應用城市名錄,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欣欣向榮的良好態勢。
廣泛投運的新能源公交車
備受市民喜愛的“天府綠道”
組圖 交通運輸結構調整不斷推進
做“減法”,強化污染源頭治理
持續開展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并以此為依據實施源頭減排,重點開展燃煤、汽車尾氣整治行動,實現“精準治氣”。按照“清潔能源替代一批、技術改造減量一批、淘汰落后關停一批”原則壓減燃煤,嚴格煤炭消耗總量控制,安排專項資金推進煤改氣(電)項目。2018—2019年,改造、淘汰26套燃煤型糧食烘干設備,規模以上工業消費煤炭實現減排43.68萬噸。大力推進燃煤鍋爐綜合整治,淘汰(改造)大蒸噸燃煤鍋爐25臺,關停21戶磚瓦窯企業,完成國電成都金堂發電有限公司等6戶企業減煤技改項目,大幅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實現企業經濟利益穩定增長和大氣質量穩步提升的協同聯動。針對日益嚴重的汽車尾氣污染,加強機動車排放監管,完成“大戶制”監管平臺系統搭建,選定“用車大戶”企業開展試點工作,建立聯合監管機制,推進完善相應管理規定及實施細則。強化“黑煙車”抓拍、遙感監測運用,建成“黑煙車”智能監控抓拍系統7套、固定式遙感監測設備15套和移動式遙感檢測設備1套,建成以來共抓拍“黑煙車”車輛1740輛。2019年抽檢在用柴油車輛61萬余輛,共處罰超標車129輛,罰款2.5萬余元。加快推進老舊車輛淘汰,在日常辦理車駕管業務過程中,鼓勵、引導老舊車等高排放車輛提前報廢更新,2019年淘汰老舊車10.6萬余輛。
使用輪窯燒制磚塊(改造前)
提標升級后使用隧道窯燒制磚塊(改造后)
組圖 蒲江縣五興建材廠生產線改造前后的“天壤之別”
做“乘法”,創新提升治理效能
利用“互聯網+”構建大數據平臺,打通行業信息通道,整合工商、稅務、電力、執法等部門數據,建立27萬余戶固定污染源動態管理清單。建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污染源監測網絡、生態監測網絡和成都市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實現大氣污染防治從“現狀-科研-決策-執行-評估”五個環節閉環管理,成都“數智環境”系統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作為全國六個優秀案例之一被推薦。建立全國首個以政府主導的大氣復合污染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聯合攻關中心成都分中心,聯手中科院、清華大學等單位深入開展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連續13年開展顆粒物源解析,大氣污染防控針對性得到不斷提高。對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且工期6個月以上的建筑項目工地,在主出入口安裝揚塵在線監測設備,實時采集PM10數據,自動向項目建設、施工監理和監督機構發送超標數據和報警信息。在建設工程項目主要出入口、工地最高點等位置安裝遠程高清視頻監控設備,遠程實時監控裸土覆蓋、濕法作業等情況,及時發現查處違規行為。安裝運渣車管理系統,通過信息化設備采集進出場信息、行駛路線,對進入施工現場的非備案運渣車輛進行預警提示,實現聯動執法精準監管。
成都市大氣復合污染研究和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儀式
“數智環境系統”在大氣污染治理中功不可沒
做“除法”,努力淘汰落實產能
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按照“依法關閉一批、整改規范一批、調遷入園一批”原則,對鑄造、化工、磚瓦窯等重點行業強化環保標準約束,安排專項資金推動71戶落后產能企業關?;蛱蕴糠稚a線,促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年節約標準煤36萬噸,減排二氧化硫0.6萬噸。加強“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2017年以來,共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14148家。以“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為導向,積極幫助關閉企業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通過加大政府購買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公益性崗位力度,多渠道多形式開發和籌集就業崗位;根據“散亂污”企業失業人員崗位需求和培訓意愿,搭建就業供需平臺,深入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系列巡回服務活動。截至目前,被關閉“散亂污”企業中本市戶籍的29352名失業人員已實現就業25650人,再就業率達87.39%。
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成都市大氣質量保持改善態勢,2019年創下自2013年國家實施空氣質量評價新標準以來歷史同期最好水平。同時,全市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0萬億元、增長7.8%,總量排名全國城市第7、上升1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7.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9%、10%,地區經濟實現高速高質量增長。2020年以來,成都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中小企業復工率雙雙達到100%、施工工地復工率達到100%的情況下,大氣環境質量仍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未來,成都將繼續踐行綠色公園城市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決勝藍天保衛戰,繼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社會認同感和民眾幸福感。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