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3-02 09:28
來源:生態環境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
第二個是財政補貼的問題,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要持續進行補貼,2019年開始,我們已經在大氣污染專項中已經拿出一部分資金,給煤改氣、煤改電進行運營補貼,在一定時期內,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還將適當給予清潔取暖運營支持。我們還將配合財政部等部門進一步完善清潔取暖穩定運行的長效機制,研究完善農村地區清潔取暖運行補貼政策,指導各地更加精準施策,更多的照顧低收入戶和困難戶。補貼的同時,協調配合相關部門進一步研究完善采暖氣價電價優惠政策等,不能說補貼完了以后價格再上去,讓終端的農村居民用得起、用得好。
下一步,我們還會繼續進行。第一個農村散煤治理工作還要向外擴,首先是重點地區,像京津冀一直到上海,這中間所有區域都打通,把散煤清理掉,在“十四五”規劃中將有明確要求。我們也非常高興地看到,今年中央發的一號文件中也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力度,推進燃氣下鄉,推進這些基礎工作將更有利于我們推動農村散煤清潔替代,比我們剛開始干這個工作的時候條件要好的多,謝謝。
推進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同向發力
人民網:謝謝劉司。我的問題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過,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請問生態環境部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如何推進減污降碳的協同治理?
劉炳江:我國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我們國家公布的非化石能源占比是15.2%,也就說說化石能源占比是85%。化石能源消費比例高,體量巨大,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能源活動相關二氧化碳排放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點,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也是減少CO2排放的措施。減污降碳在推動結構性節能、遏制兩高行業的擴張、助推非化石能源的發展等方面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我舉幾個例子,在能源領域,我們從2013年全國62萬燃煤鍋爐,通過熱電聯產替代,電、天然氣替代等,現在僅僅剩下不到十萬臺,重點地區完成2500萬戶的散煤替代,這些措施其實都去煤炭的過程。產業領域,我們會同主管部門加大重點行業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力度,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鋼鐵產能2億多噸、1.4億噸地條鋼全部清零,全國范圍內打擊散亂污企業。交通領域,積極推動公轉鐵,自運輸結構調整政策提出以來,全國鐵路貨運量連續三年提升,徹底扭轉了自八十年代以來,鐵路貨運占比不斷下降的趨勢。十三五期間,淘汰了1400萬輛機動車,2018年-2020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90多萬輛國三及以下的重型運營卡車提前淘汰,長江禁漁近11萬艘船舶全部淘汰。新能源汽車大幅增長,電動公交車2015年占比20%,現在達到60%。
這些成績大家都可以看到,措施我不再一一列舉,我們初步測算了一下,這些結構調整的硬措施減少煤炭消費量5億多噸,減排二氧化硫1100多萬噸、氮氧化物500多萬噸,協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億噸以上,這就是我說的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十四五”時期,我們突出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指導各地統籌大氣污染防治與溫室氣體減排。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現在生態環境部在牽頭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在制定十四五空氣質量全面改善行動計劃等一系列專項規劃,我們也跟有關部委對接能源規劃、交通規劃,在“十四五”各個規劃中,均突出源頭控制、系統控制。
二是嚴格控制增量。碳達峰不是攀高峰,“十四五”期間乃至很長一個階段,化石能源的增長,尤其是煤炭的增長,如果不進行遏制,可以想象對碳達峰、對空氣質量改善都將產生巨大的壓力。要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嚴格落實產能置換要求。
三是加強存量治理,我剛才已經給大家舉了幾個例子,有效的仍然要堅持推下去。再舉一個例子,“十三五”增了大約1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取得成效的關鍵就是主要用來替代煤,所以“十四五”還是要堅持增氣減煤同步,如果天然氣全部用來發電,除了增加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沒有什么好處,只有用來替代煤才能減污降碳。另外一個方向就是推動電代煤,今后新增電力主要是清潔能源發電,因此電代煤也是減污降碳同步的。在交通領域要持續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提升軌道化,電動化和清潔化的水平,謝謝。
空氣重污染一而再,再而三給我們警示:還是要加大結構調整,強化監督
新京報:春節期間發生大規模重污染過程,想問一下具體原因是什么,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謝謝。
劉炳江:北京春節期間發生了三天的重度污染,上一個春節也有類似的情況,問題也非常清楚。第一個就是大量不可中斷工序的鋼鐵、玻璃、焦炭、耐火材料、石化、電力,尤其是采暖都停不下來,排放量很高,而且同比去年相比,產品的產量,無論是電力的發電還是鋼鐵的產量和其他高耗能、高排放的產品產量比去年有兩位數的百分比上升,基礎排放量仍然在這兒。
第二是極端天氣條件。我們做了復盤,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和去年相比,今年的復盤結果顯示今年的氣象條件確實比去年還差,一般哪里靜穩、低壓輻合、濕度大、貼地逆溫,哪里就會出現重度污染,這次這個情況又是出現在了北京及周邊幾個城市,和去年類似。今年更差的是濕度,幾乎達到飽和,尤其是下雪之前,這是一個氣象的問題。
今年與去年有一個更大的區別,今年是就地過年,其實今年的商業、交通、各種各樣的餐飲還大量存在,不像去年疫情期間停的比較多。針對三天的重度污染,我們已經提前啟動了重污染應急,北京啟動了黃色預警,其余74個城市共同啟動了橙色預警。河北、河南、山東重污染應對的效果很好,但在不利氣象條件作用下污染物都堆積在北京及周邊,所以出現了三天的重度污染。
重污染原因很清楚,過程也能預測,采取的應對措施現在看來還是要治本。京津冀及周邊這個地區布局了大量兩高行業企業,區域污染程度重,并且污染物互相傳輸,互相影響,復盤顯示北京大年三十污染物主要是從南邊來的,大年初一的下午受偏北氣流打斷,大家可以感覺到空氣質量稍微好一點,但晚上污染又有所加重,污染物主要又從東邊傳輸過來,經過復盤這些情況我們都非常清楚。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