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0-28 16:51
來源:中國水網
第三節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
推進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與修復。組織開展河湖生態緩沖受損情況排查,騰退受侵占的沿河、環湖環境敏感與脆弱區。到2023年,基本完成河岸緩沖帶內不符合管控要求的生產、生活設施遷移或者拆除。以閩江南浦溪和梅溪、九龍江西溪、晉江西溪等面源污染嚴重流域,龍江、鹿溪等水質未達優良水質的流域,以及萬安、白沙等存在富營養化風險的湖庫為重點,推進河岸緩沖帶建設。實施木蘭溪、崇陽溪等重點流域水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構建水生態廊道保護與修復網絡,實現河湖從“清”到“美”的提升。
深入開展濕地恢復與建設。實施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和名錄管理,強化濕地分級管理,建立完善濕地用途管理制度。通過污染源整治、河湖水系連通、生態基流(水位)保障、植被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修復等措施,科學擴大濕地面積,引導濕地可持續利用。鼓勵在重要河口、河流交匯處等敏感區域,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鼓勵有條件地區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尾水濕地,充分發揮濕地水質凈化功能,補充河道生態流量。
實施土著物種保護和恢復。加快實施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產卵場、水生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推進木蘭溪下游、晉江下游、龍江下游、漳江流域等區域,通過引水、調水、閘壩調度等生態補水方式,逐步恢復魚類生境。在九龍江、晉江等重要流域的河口以及受閘壩阻隔河段,因地制宜建設魚道、魚坡等過魚設施,滿足魚類洄游需求。推進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地(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實施洄游通道、棲息地、產卵場、水生生態系統等修復措施,逐步改善水生生境,實現土著魚類等水生生物的重現和回歸。繼續實施大黃魚、西施舌、日本對蝦、中國鱟等土著經濟、珍貴瀕危物種增殖放流。建立外來入侵生物監測預警體系,嚴格防范外來物種入侵。建立健全河流湖泊休養生息長效機制,科學劃定河湖禁捕、限捕區域,重點水域逐步實施禁漁期制度。
第四節開展美麗河湖示范建設
科學制定美麗河湖建設方案。按照“點上示范、串點成線、全面鋪開”的美麗河湖建設思路,通過大河大湖引領示范、重點河段跟進、小河小溪全面鋪開的方式,精準識別主要問題及其癥結,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分期分批打造一批美麗示范河湖。2021年底前,各地市完成美麗河湖建設方案編制,從安全提升、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管護設施、親水便民設施、文化設施布局等方面明確美麗河湖建設目標、任務、進度、項目。依據河湖的資源環境稟賦條件,探索制定適合自身特色的美麗河湖判定標準。
謀劃推進“美麗河湖”示范建設。選取具有示范價值、覆蓋面廣的河湖,加強科技支撐,順應公眾對美麗河湖的向往,有針對性地實施生態流量保障、水環境治理、生態緩沖帶建設、濕地恢復與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親水便民設施建設等措施,系統部署美麗河湖試點創建,提升河湖生態環境品質。省級圍繞重點河流和湖庫,開展閩江干流、敖江、霍童溪、大樟溪、九龍江北溪、晉江東溪、萩蘆溪、崇陽溪、金溪等主要河流,以及大金湖、安砂水庫、水口水庫、棉花灘水庫等重點湖庫“美麗河湖”試點。市、縣(區)以全國重點城鎮、省級中心鎮、歷史文化名鎮等范圍內河湖為重點,打造一批體現鄉鎮特色的“美麗河段”。到2025年,全省建成一批“美麗河湖”,各地市建成5個以上“美麗河段”,并建立美麗河湖長效管理機制,讓人民群眾直觀地感受到“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治理成效、河湖之美。
推進河湖水生態監測和生態系統健康評估。探索美麗河湖水生態監測和評價,逐步建立涵蓋生境、底棲生物、著生藻類、浮游植物等監測指標的河湖生態健康評估體系,評估周邊及上游污染源對河湖生態健康影響,組織開展全省河湖生態健康診斷。到2025年底前,初步建立涵蓋主要河流的水生態評估體系。
第五節協同地下水污染防治
統籌區域地表水、地下水生態環境監管。推動地表水范圍與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銜接融合,開展地下水與地表水的協同防治研究,突出協同管控措施。建設地下水環境監測監管信息平臺,整合構建區域全覆蓋、種類齊全、分布合理的地下水監測“一張網”。加強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建立地下水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制度,定期開展地下水污染風險排查監測。加強化學品生產企業、工業集聚區、礦山開采區等地下水污染源對地表水的環境風險管控。選擇典型地市開展重點行業總磷、重金屬、硫酸鹽、氟化物等污染物的地表水與地下水協同防治示范。
強化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以保護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和嚴防各類污染源為重點,持續開展“雙源”調查評估。逐步取消飲用水地下水源,對水質超標的在用水源,制定實施水質達標方案;對難以恢復飲用水水源功能且經水廠處理后水質仍無法滿足標準要求的水源,按程序予以取消。采用地下水污染阻隔、可滲透反應墻等技術,實施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的工程措施,開展地下水風險管控的效果評估和后期環境監管。
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實施三明市、龍巖市以及光澤縣“無廢農業”試點區、泉州天湖山—潘田連片礦山開采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在龍巖新羅和連城、三明大田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試點,探索實施廢棄井封井回填工作。
第七章加強陸海統籌,打造水清灘凈美麗海灣
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系統治理,推動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嚴守海洋生物生態休養生息底線,防范和降低海洋生態環境風險,健全海洋綜合管理體系。建設“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讓人民群眾吃上綠色、安全、放心的海產品,享受到碧海藍天、潔凈沙灘”。
第一節推進陸海污染協同治理
全面開展入海排污口分類整治。沿海地區全面完成各類入海排污口摸排、監測和溯源,建立入海排污口“一口一檔”動態管理臺賬,依托生態云平臺構建入海排污口測管聯動“一張圖”。按照“一口一策”原則,系統推進入海排污口分類整治,全面清理設置不合理排污口,取締非法排污口,建立整治銷號制度,實施差別化、精細化管控。到2025年,基本完成入海排污口分類整治。持續推進入海河流綜合整治。加強交溪、霍童溪、閩江、萩蘆溪、木蘭溪、晉江、九龍江及漳江等主要入海斷面水質控制,推進氮磷入海總量減排。持續開展入海河流消劣鞏固行動,整治不能穩定消除劣V類的入海河流,對未達到水質目標要求的入海河流,“一河一策”開展精準綜合整治。規范入海排洪泄洪溝渠管理,建立臺賬清單,加強源頭管控和截污治理,分類實施水質達標治理和提升。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