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9 14:57
來源:中國水網
附件
名 詞 解 釋
1.“三個最大”: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時指出,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2.“大氣十條”:《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主要指的是治理霧霾的相關舉措。一是,加大綜合治理力度,減少多污染物排放;二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四是,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供應;五是,嚴格節能環保準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六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完善環境經濟政策;七是,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嚴格依法監督管理;八是,建立區域協作機制,統籌區域環境治理;九是,建立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十是,明確政府企業和社會的責任,動員全民參與環境保護。
3.“水十條”:《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是為切實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國家水安全而制定的法規。一是,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二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三是,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四是,強化科技支撐;五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六是,嚴格環境執法監管;七是,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八是,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九是,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十是,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
4.碳達峰:指在某一個時點,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5.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6.碳標簽:指為了緩解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廣低碳排放技術,把商品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
7.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是一種先進城市管理理念。201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西寧市成為第一批試點城市。
8.千噸萬人:實際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在1000噸以上農村水源地。
9.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是能耗增量控制目標(萬噸標準煤)(能源消費總量)和能耗強度降低,鼓勵節能提高能效,保障合理用能、限制過度用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以盡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10.“四梁八柱”:《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開發保護、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節約、資源有償使用和補償、環境治理體系、市場體系、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8項制度,是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的“四梁八柱”。
11.“雙隨機一公開”:在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12.“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天”指高分辨率影像遙感監測;“空”指對典型區域生態類型、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等進行遠程實時高清視頻觀測、監控與研究評估;“地”指地面監測。
13.“1+4”省級生態環境督查工作體系:青海省在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和生態環境機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過程中相繼組建了“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和東部、柴達木、環湖、青南地區4個跨區域“環境監察專員辦公室”,構建起“1+4”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體系。
14.三同時:《環境保護法》第41條規定,“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符合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
15.“四地”建設: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青海代表團審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對青海提出了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重大要求。
16.“三個堅定不移”: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青海代表團審議對青海提出,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
17.“兩屏三區”生態安全格局:《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構建“兩屏三區”生態安全格局。“兩屏”是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屏障,“三區”是河湟谷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區、泛共和盆地生態保護修復區、柴達木盆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區。
18.“一群兩區多點”為主體的城鎮化空間發展新格局:《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構建“一群兩區多點”城鎮格局。“一群”指構建河湟谷地城市群;“兩區”指柴達木盆地城鎮區和泛共和盆地城鎮區;“多點”指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人文旅游共同體城鎮多點布局。
19.“四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構建“四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四區”是指東部高效種養產業發展區、環湖循環農牧業發展區、青南生態有機畜牧業發展區、柴達木綠洲農業發展區;“一帶”是指沿黃冷水魚綠色養殖發展帶。
20.“三線一單”:2017年12月,國家環境保護部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環辦環評〔2017〕99號),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是國家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強化國土空間環境管控、推進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21.“西寧共識”:2019年8月,在西寧舉辦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形成了“西寧共識”。共有八條內容,包括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保護自然生態及自然文化遺產最有效形式和途徑,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節約優先、保護優先是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資源利用的先決條件,全民共享、世代傳承是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的根本宗旨,保護自然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義務和責任,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是最生動的自然教育平臺,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是極其珍貴的自然科研基地等。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