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9 14:57
來源:中國水網
第三節 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盡管“十三五”時期全省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一是生態安全風險不斷增加,生態修復難度逐步加大,河湟谷地、柴達木盆地尚未實施系統化生態治理,青海湖流域新生生態環境問題凸顯,局部地區生態退化趨勢仍然明顯,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尚不穩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仍然存在。二是污染防治目標任務提標升級,環境污染存量問題整治難度不斷加大,湟水流域水環境保護壓力依然巨大,河湟谷地城市群大氣環境質量反彈風險依然存在,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產地環境治理要求不斷提高,臭氧、微塑料等新型污染風險顯現,高海拔分散地區垃圾、污水收集處理方式和運營管理模式尚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效率偏低、配套管網不健全,固廢處置能力不足、資源化利用水平整體較低,人居環境質量現狀與建設美麗中國目標還有較大差距。三是綠色發展水平有待繼續提升,工業結構仍然偏重偏粗,能源高耗型和資源依賴型企業占比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處于起步階段,產業生態化水平不高,綠色技術水平總體不高,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生態環境約束目標日益趨緊,新增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與經濟發展需求仍存在矛盾。四是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工業排放下降潛力有限,交通運輸排放和大型基建項目排放呈增長趨勢,新能源就地消納比例不高,人均碳排放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生態碳匯增長空間不大,推動低碳發展的政策制度有待完善。五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現代化要求差距較大,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統籌聯動機制不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監管信息化數字化建設進程需進一步加快,基層執法能力不足,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地方法規標準仍不完善,制度建設存在碎片化、分散化、部門化現象,環境治理的市場手段和社會參與程度仍然偏弱,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宏觀調控作用尚未完全發揮,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行動體系有待完善。
第二章 奮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邁上新臺階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決落實“三個堅定不移”的總要求,以把青藏高原打造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為統領,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協同共生、創造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努力建設美麗青海,加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底線思維,確保生態環境安全。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切實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統籌發展和安全,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守住環境質量底線,提高生態環境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堅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著力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統一戰線,著力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增進綠色福利和生態福祉,滿足各族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美好期盼。
堅持系統治理,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生態環境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整體治理,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統籌協調機制,建立地上地下、陸水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堅持低碳引領,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以清潔能源、清潔生產等為重點率先突破,探索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的有效路徑,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水平。深入推動創新驅動戰略,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大力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進數字生態、智慧環保建設,著力解決高寒高海拔地區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設備、材料等關鍵問題,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精準治污能力,提升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實際能力。
堅持深化改革,激發生態環境保護內生動力。加快破除體制機制弊端,統籌謀劃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形成與治理任務、治理需求相適應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第三節 主攻方向
“十四五”時期,圍繞打造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必須高層次高標準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做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控源頭、管過程、重懲處,有效保障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著重增強三江源、祁連山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基本完成重點退化區域恢復治理,全面筑牢“兩屏三區”生態安全格局。深度融入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著重抓好江河源區、黃河干支流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中華水塔”建設成為人水和諧的典范區、江河源區水源涵養的示范區、高寒地區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樣板區,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挖潛放大青海生態環境保護比較優勢,更加注重協同推進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力爭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走在全國前列,著重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自然保護地建設、碳達峰碳中和、適應氣候變化、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民生態自覺等方面提供樣板、作出示范。聚焦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集中攻堅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木里礦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溫室氣體與污染物協同控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含危險廢物和危化品)防控、生態環境保護監管等。聚焦“四地”建設,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倒逼、引導、優化和促進作用,健全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態環境政策體系,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水平。聚焦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創新,著重在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及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