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成人小视频|国产黄影院|青青草免费观看|55影视大全免费追剧|chottie

首頁 > 新聞 > 正文

河南省“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和碳達峰碳中和規劃全文出爐

時間:2022-02-23 16:45

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強化電力系統網絡安全。落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完成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認定和保護。完成各地調度主站、配電自動化主站、調控云、數據中心等防護能力提升建設,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網絡安全應急處置預案、處置方案,提高網絡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健全7×24小時網絡安全在線監測機制,完善全場景態勢感知平臺,加強關鍵節點監控,提升網絡安全分析管控能力。加大安全接入平臺、隔離裝置等自主可控產品應用力度,建立網絡安全常態監督和通報機制,完善網絡安全技防體系,健全全域網絡安全技術監管體系。加強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建立“企業負責、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管理機制,督促儲能電站建設單位建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制度和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強設計、施工、運行、拆除等環節全過程安全管控與監督。

  提升油氣儲備調節能力。加快構建“大型地下儲氣庫、沿海LNG儲罐、省內區域儲氣中心”三級儲氣調峰體系。建設中原儲氣庫群,打造百億方級儲氣基地,加快推進江蘇濱海大型LNG儲罐等項目建設,適時增加省內6座區域性LNG應急儲備中心儲氣能力,形成與全省天然氣消費水平相適應的儲備能力。完善儲氣調峰運行機制,培育儲氣調峰市場。打造洛陽原油商業儲備基地,新增原油儲備能力80萬立方米。

  建設中原大型煤炭儲備基地。鼓勵煤炭生產、流通、消費等企業新建、改擴建儲煤設施,提高儲備能力。利用輸煤通道在煤炭生產地、消費地、鐵路水路交通樞紐等地,因地制宜推進煤炭儲備基地建設,補齊煤炭綠色運輸、應急儲備短板,完善煤炭儲備體系。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南省“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和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的通知

第六章 積極培育現代能源發展新優勢

  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加快能源科技創新和數字化升級,做優做強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謀篇布局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支撐能源低碳轉型的新增長點。

  一、推動能源智慧化升級

  推進電網數字化建設。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構建高度智慧化電網運行體系。推動新型計量設備改造升級,提升數據采集、檢測的智能化水平。推進智能化、數字化新型計量體系建設,全面優化電力營商環境。探索電力行業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建設,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完善電力監控系統安全保護體系。到2025年,基本實現電網狀態全息感知、信息全向傳遞、業務全景協調、安全全域防護、數字全效賦能。

  加快智能煤礦建設。對具備條件的生產煤礦加快智能化改造,在采掘(剝)、供電、供排水、通風、主輔運輸、安全監測、洗選等生產經營管理環節進行智能優化提升,推進固定崗位無人值守和危險崗位機器人作業。推行新建煤礦智能化設計,建設智能化生產、安全保障、經營管理等多系統、多功能融合的一體化平臺。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新建煤礦要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到2025年,大型煤礦和災害嚴重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實現開拓設計、地質保障、采掘(剝)、運輸、通風、洗選物流等系統的智能化決策和自動化協同運行,井下重點崗位實現機器人作業,露天煤礦實現智能連續作業和無人化運輸。

  促進油氣設施智能化發展。建設全省智能化油氣管網平臺,采集管理管網基礎信息,監控管道運行動態,統籌調配全省油氣資源,提升全省油氣管道保護水平。加快推進城市燃氣系統智能化改造,推廣物聯網智能燃氣表,推進天然氣接收站、調壓站智能化建設。

  優化綜合智慧能源服務。聚焦產業發展、新能源發展、節能減排等重點領域,深度挖掘“能源—經濟—環境—民生”關聯關系,拓展能源大數據應用場景。開展智能調度、負荷調控等智慧能源系統技術示范,推進能源資源協調開發和科學配置,促進與多能互補示范園區、智慧綜合能源服務的融合發展。圍繞能源供需銜接、生產服務等業務,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發展企業級智慧能源平臺,推進共性技術平臺化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南省“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和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的通知

  二、強化能源科技創新

  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深度脫碳技術研發儲備,加大CCUS技術開發與示范力度。超前研發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CCUS技術,發展與能源耦合的負碳排放技術。推動新能源、新型電力系統等重點領域整合新建一批能源研發創新平臺。加快低碳能源技術裝備產業化,推進首臺(套)技術裝備示范應用。圍繞煤層氣開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領域,加快能源科技成果轉化。切實做好核電廠址資源保護工作,積極探索核能清潔供暖。

  打造一批重點能源研發平臺。鼓勵重點能源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協同創新,在能源與生態協同等領域聯合組建一批“政產學研用”一體的研發基地作為聯合創新平臺,積極培育建設能源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進能源科技領域國際合作交流。重點加大引進培育力度,推進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開展“院地合作”,加強與重點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推動國家級研發機構在我省布局創新平臺和基地。

  三、打造能源產業發展新引擎

1...456789

編輯:趙凡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lhh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大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