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7 09:03
來源:生態環境部
5月26日上午,生態環境部召開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介紹,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主要指標順利完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生態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出現。同時介紹了夏季臭氧監測方面的工作安排等。
5月26日上午,生態環境部召開5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介紹,2021年,我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生態環境領域8項約束性指標順利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根據《環境保護法》規定,生態環境部此前會同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共同編制完成了《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下稱《公報》)。
《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空氣質量持續向好,地表水環境質量穩步改善,管轄海域海水水質整體持續向好。全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全國自然生態狀況總體穩定。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輻射環境質量和重點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水平總體良好。
2021年,環境空氣質量的6項指標年均濃度同比首次全部下降,其中,PM2.5已實現“十三五”以來的“六連降”,PM2.5和O3濃度連續兩年協同“雙下降”。
監測數據顯示,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5%,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細顆粒物濃度(PM2.5)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臭氧平均濃度為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4.9%,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1.2%,均達到2021年水質目標要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
蔣火華同時表示,監測發現我國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生態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出現,仍存在某些區域、某些時段、某些指標較大幅度波動變差的可能。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仍未擺脫“氣象影響型”,尚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濃度超標,臭氧污染仍較突出。
“現階段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總體仍處于中低水平上的提升?!笔Y火華表示,生態環境部今年將克服疫情影響,穩住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正常運行,確保核心任務不減、工作力度不減、監測質量不降。在監測評價考核、PM2.5和O3協同監測、碳監測、新污染物監測、生態質量監測、水生態監測等方面多向發力。
關于臭氧監測方面,蔣火華說道:“我們常說的臭氧污染,指的是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前體物在太陽輻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造成近地面臭氧濃度超標的現象。因此,臭氧濃度既與VOCs、NOx等前體物排放強度密切相關,也受到氣溫、輻射強度、濕度、風速等氣象因素的共同影響。盡管臭氧超標不像顆粒物超標那樣明顯影響大氣能見度,不宜察覺,但高濃度臭氧仍可對人體健康、作物生長造成危害,已成為現階段夏季主要大氣污染物,日益受到社會公眾關注?!?/span>
我國從2013年開始,將臭氧納入大氣污染物常態化監測,監測數據顯示,近五年夏季(5–9月),全國O3平均濃度保持在150微克/立方米左右,臭氧超標天數比例平均為11.1%(夏季),其中以輕度污染為主,約占88%。
2022年3月以來,我國部分重點區域氣溫同比偏高、相對濕度偏低、降水偏少,有利于臭氧生成。受此影響,1—4月,全國339城市O3平均濃度為1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5%;重點區域中,成渝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O3濃度同比升幅超過20%,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同比升幅超過10%,珠三角地區濃度最高達到1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7%。臭氧污染形勢不容樂觀,污染防治任務仍然較重。
為支撐臭氧污染防治,生態環境部加大臭氧監測工作力度,推進PM2.5和O3協同監測能力建設,加強VOCs、NOx等對臭氧生成影響較大前體物的監測,掌握其濃度水平、主要來源、生成機理,支撐大氣污染協同治理。重點做到“三個突出”。
一是突出全面覆蓋。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均開展以非甲烷總烴為代表的VOCs總量監測,分析各城市VOCs的濃度水平。目前,已有244個城市完成自動監測站建設并開展聯網。
二是突出重點區域。根據大氣污染特征,開展差異化監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和其他PM2.5超標城市,開展PM2.5組分和VOCs組分監測;O3超標城市和其他VOCs排放量較高城市,開展57-117種VOCs組分監測。目前,臭氧超標的城市中,已有134個開展VOCs自動監測。
三是突出源頭監測。加強企業、園區、交通等污染源專項監測。在VOCs排放量較大的企業和工業園區周邊,開展VOCs組分監測;在公路、港口、機場、鐵路貨場附近,逐步建設交通污染監測站點,重點監測氮氧化物等臭氧前體物 。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補齊短板,一方面完善監測網絡布設,推動各地加快協同監測,加強監測數據聯網;另一方面深化監測數據分析,全力支撐臭氧污染精準、科學、依法治理?!笔Y火華最后說道。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