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7 09:19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五)農業農村節能減排工程。優化農村可再生能源結構,推動農村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提升農村能源利用水平。改進農業農村用能方式,加強農村電網建設,完善配電網及電力基礎設施。推動光伏發電、農業生產加工、休閑觀光旅游有機結合,大力推進“光伏+”模式,建設一批農光互補、牧光互補、漁光互補等集中式光伏電站,推進“千家萬戶沐光行動”,建設一批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生物質能,推進“千家萬戶用氣行動”,積極推進分布式生物質能源示范應用。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舊農機裝備,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漁船安裝含油污水處理設備、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和垃圾存儲回收設施。加快先進適用、節能環保、安全可靠的農機和漁船推廣應用,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和農業綠色發展。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秸稈打捆直燃、成型燃料等技術。開展秸稈沼氣工程建設。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加快推進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利用。深入推進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能力,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到2025年,全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力爭達到40%,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86%以上,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1.5%以上,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達到43%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綠色防控、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55%、45%。(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生態環境廳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市場監管局、鄉村振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公共機構能效提升工程。加快公共機構既有建筑圍護結構、供熱、制冷、照明等設施設備節能改造,鼓勵采用能源費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率先淘汰老舊車,加大新能源汽車配備使用力度,率先采購使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持續提升新增及更新公務用車中新能源汽車配備比例。新建和既有停車場要配備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或預留充電設施安裝條件,鼓勵公共機構內部充換電設施設備向社會公眾開放。推行能耗定額管理,全面開展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到2025年,全區80%以上的縣級及以上黨政機關達到節約型機關創建要求,爭創全國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80家以上、全國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10家以上。(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重點區域污染物減排工程。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專項行動,加大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以水泥、焦化等行業以及工業鍋爐、爐窯為重點,著力提升生產裝備、工藝和治理水平,持續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完善揮發性有機物減排正面清單,以石化化工、涂裝、醫藥、包裝印刷和油品儲運銷等行業領域為重點,實施差異化減排。著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持續打好碧水保衛戰,扎實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農業面源、船舶、尾礦庫等污染治理工程,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建設節水型灌區、企業、居民小區,示范引領農業、工業、生活等各領域節水,發揮機關、醫院、高校等單位表率作用,持續開展節水改造,推動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加強西江、漓江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到2025年,西江干流總體水質保持優良,漓江干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水利廳牽頭,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工程。立足廣西以煤炭消費為主的實際,堅持先立后破,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統籌推進存量煤電機組節煤節能降耗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持續推動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持續優化煤炭消費結構,積極開展散煤綜合治理和燃煤小鍋爐整治。推動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用煤行業以工業余熱、電廠余熱、清潔能源等替代煤炭供熱(蒸汽)。推進園區集中供熱能力建設,在工業園區、熱負荷集中區有序規劃建設和改造背壓式熱電聯產機組。大力發展生物質供熱,探索推動核電機組向工業園區供熱。積極引導用熱企業向園區布局,鼓勵現有用熱企業關停分散供熱鍋爐并搬遷入園。持續降低煤電企業特別是燃煤自備電廠發電煤耗,加大能耗高、污染重的煤電機組整改力度,有序淘汰煤電落后產能。嚴格規范燃煤自備電廠運行管理,除國家政策允許的領域外,禁止新(擴)建燃煤自備電廠。到2025年,全區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30%以上。(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工程。推進原輔材料和產品源頭替代工程,推動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深入實施重點行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加強源頭減排、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落實“一企一策”,全面提升廢氣收集率、治理設施同步運行率和去除率。通過采用全密閉、連續化、自動化生產技術,以及使用高效工藝和設備等,減少工藝過程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和逸散,提高揮發性有機物集中收集和綜合治理效率。加快推進城市建成區內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油氣回收治理工作,引導開展油氣回收改造。加快萬噸級及以上原油、成品油碼頭油氣回收治理。到2025年,全區溶劑型工業涂料、油墨使用比例分別降低20個百分點、10個百分點,溶劑型膠粘劑使用量降低20%。(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環境基礎設施水平提升工程。加快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鎮和鄉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實現全區危險廢物處置能力與產廢情況的總體匹配。規范醫療廢物分類、收集、轉運和處置,加強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收集轉運能力建設,實現各縣(市、區)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設施全覆蓋。推進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和改造,實施混錯接管網改造、老舊破損管網更新修復,加快補齊處理能力缺口,推行污水資源化利用和污泥無害化處置。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逐步推動建筑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區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5000公里以上,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33萬噸/日,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2.5萬噸/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達到85%以上。(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