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成人小视频|国产黄影院|青青草免费观看|55影视大全免费追剧|chottie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到2025年,湖北省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能力明顯增強

時間:2022-10-25 10:19

來源:湖北省生態環境廳

近日,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印發湖北省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為《通知》),到2025年,湖北省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能力明顯增強,碳排放強度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甲烷、氧化亞氮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管控。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取得積極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多層次試點示范體系基本建成,綠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碳市場建設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氣候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微信圖片_20221025095828.png

展望2035年,湖北省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能力進一步增強,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標準、政策、技術支撐體系基本建成,市場機制作用充分發揮。應對氣候變化成為社會自覺行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助推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湖北。

《通知》指出將通過以下方式,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施碳達峰行動,推動產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顯著提升減污降碳、固碳增匯水平:

(一)實施碳達峰行動

落實我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制定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研究出臺能源、鋼鐵、建材、化工、建筑、交通等行業和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有條件的市州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避免“運動式”減碳。鼓勵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的城市和資源型城市,把減污降碳擺在重要位置,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鼓勵開發區、產業園區開展碳達峰行動,支持大型國有企業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

(二)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突出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推動產業結構、運輸結構優化,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

推動工業領域低碳轉型。實施“技改提能、制造煥新”行動,以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石化、造紙、紡織等行業為重點,開展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積極推動重點行業環??冃Х旨?。重點在鋼鐵行業協同開展節能技術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深化鋼鐵產品全生命周期評價,探索應用富氫冶金技術,在電子、食品、紡織、化工等行業實施一批綠色制造示范項目。大力實施數字經濟躍升工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建設一批數字經濟示范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2%。開展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創建行動。打造一批大型綠色產業集團,建設一批省級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支持谷城經濟開發區建設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推廣姚家港化工園等國家級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園區經驗和模式。加快壯大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推動石墨烯研發基地開展國家低碳技術標準試點。鼓勵發展先進適用技術、工藝、裝備,控制鋼鐵、水泥、石灰等行業非能源活動二氧化碳排放。

微信圖片_20221025095855.png

加快建筑領域低碳高效發展。積極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修訂我省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綠色建筑設計與工程驗收等標準。制訂我省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標準,支持武漢、襄陽、宜昌等地率先開展被動式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建設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零能耗建筑試點。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推行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應用。因地制宜推行熱泵、生物質能、地熱能、太陽能等清潔低碳供暖,鼓勵發展分布式高效取暖,推動采暖、生活熱水逐步實現電氣化。在武漢、襄陽、宜昌等地積極推廣淺層地熱能供暖和制冷應用。加快推進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持續推動老舊供熱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推行建筑能耗測評標識和限額管理,開展綠色建筑后評估試點。實行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綠色建造,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全面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因地制宜推廣磷石膏等可循環建材產品。開展星級綠色建筑示范,引導綠色建筑規?;l展,建成一批綠色生態城鎮、綠色社區、綠色校園、綠色醫院。全省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1.75億平方米,城鎮新建建筑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比例達到100%,建筑能效水平提高15%,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50%。

構建綠色低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強化鐵路貨運骨干作用,突破性發展航空貨運,大力發展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發揮公路基礎性作用,加快形成各種運輸方式分工合理、協同高效的貨運體系。繼續推進大宗貨物向鐵路和水路轉移,鐵路、水運貨運量在全社會貨運中的占比明顯提升,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以上。積極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在交通領域應用,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推廣使用LNG、CNG燃料車,推進重型車輛氫燃料電池應用,加快發展電動船舶。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提升改造,完成95個港口碼頭264套岸電樁及配套設施建設,實現長江沿線主要碼頭岸電全覆蓋。開展光儲充換相結合的新型充換電場站試點示范,全省充電樁達到50萬個以上。積極推進交通樞紐5G網建設,推動高精度地圖、北斗系統、感知系統、區塊鏈等關鍵技術應用,提升運輸服務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推進綠色公路、綠色航道、綠色港口等示范工程建設,在有條件地區開展近零碳交通示范行動。完善公交優先的城市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智能交通和慢行交通,全面推進武漢、襄陽、宜昌等國家公交都市及荊州、十堰等省級公交示范城市建設。

微信圖片_20221025095903.png

提高商貿服務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促進商貿企業綠色升級,有序發展出行、住宿等領域共享經濟,推廣應用節能設施設備,規范發展閑置資源交易。引導商貿企業完善能源和環境管理體系,配備能源計量器具,強化能耗水耗管理。實施綠色采購,提高綠色節能商品銷售比例,限制采購和銷售過度包裝商品,推動零售、電子商務、外賣、快遞、住宿等重點領域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以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商場為重點,引導綠色消費,開展資源循環利用,創建一批綠色商場。繼續開展綠色餐飲、綠色飯店創建。開展會展活動“碳中和”行動,推動辦展設施循環使用。以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發展低碳旅游交通、開展旅游碳足跡核算為重點,加快發展低碳旅游。

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持續開展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清查,實行清單動態管理、分類處置。推動在建項目落實能效基準水平,力爭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科學評估擬建項目,完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部門聯審會商機制。深度挖潛存量項目,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加強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全過程監管,嚴禁未批先建。

(三)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統籌減污降碳和能源安全,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推動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煤炭消費比重降低至51%。規劃新增煤電機組全部按照超低排放標準建設,加快落后煤電機組淘汰。加快現役煤電機組“三改”(節能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平均供電煤耗下降到297克。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對煤炭、煤共伴生資源、煤矸石、礦井水等實施協調開發和綜合利用。推進油品質量升級,嚴格落實2023年執行國VI車用汽油B階段標準,有序推廣車用乙醇汽油。培育天然氣消費市場,天然氣消費量達到100億立方米,消費比重達到7%左右。加大宜昌、恩施等頁巖氣勘探開發力度,力爭頁巖氣年產能達到20億立方米。

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有序推進水電保護性開發,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新增常規水電裝機50萬千瓦,水電裝機達到3800萬千瓦。提高三峽電能湖北消納比例。創新“光伏+”發展模式,推進光伏發電多元布局。加快建設集中式、分布式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發電、生物質清潔供暖和生物質天然氣。分別新增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裝機1500萬千瓦、500萬千瓦、50萬千瓦,光伏、風電、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分別達到2200萬千瓦、1000萬千瓦、160萬千瓦。積極探索地熱能開發利用,開展淺層和中深層地熱能資源調查。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推進制氫、加氫試點項目建設。做好以咸寧核電為重點的核電廠址保護。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比“十三五”末期提高4個百分點以上。

推進儲能及智慧能源建設。推動新型儲能技術裝備示范應用,積極研制成套電池裝備,支持全釩液流電池儲能裝備產業化發展和應用示范。加快發展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物理儲能設施和鋰電池、鉛蓄電池、超級電容等化學儲能設施。推動儲能技術應用,推進一批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建設一批集中儲能電站,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200萬千瓦。積極發展智慧能源、數字能源,提高電網與發電側、需求側交互響應能力,推動電網、燃氣網、熱力網與交通網的柔性互動和配合調控。發展能源互聯網和智慧用能新模式,建設新能源數字化運營系統、綠色數據中心。

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提升電力系統綜合調節能力,加快靈活調節電源建設,靈活調節電源占比達到25%,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5%左右。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建成交直流互備的特高壓電網,大力發展以消納新能源為主的微電網、局域網,實現與大電網兼容互補。

微信圖片_20221025095910.png

(四)推進節能提高能效。

廣泛開展全民節能行動,加快終端用能領域電氣化、智能化發展,提升能效水平,促進綠色化改造。

嚴格落實能耗雙控。強化能耗強度降低約束性指標管理,有效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加強能耗雙控政策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的銜接。嚴格節能審查,新建(改擴建)項目能效達到行業、領域標桿水平或國內外先進水平。新增燃料用煤項目除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外,均實施減量替代。

全面提升節能管理能力。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實施能量系統優化、節能技術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開展產品能耗限額指標監督檢查、高耗能行業能效對標達標和能源審計。實施重點城市、園區、行業節能降碳工程,推進電梯、風機、工業鍋爐等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促進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新型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能效提升。

微信圖片_20221025095915.png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升級,重點推動磷石膏、冶煉渣、尾礦等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推動鋼鐵、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向靜脈產業園區集聚。探索尾礦礦物碳封存資源潛力評價和試點示范。建設一批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推動國家級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深化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試點。促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文辦設備等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廣應用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繼續推廣“蝦稻共作稻漁種養”模式。發展工農復合型農業循環經濟,秸稈基本實現全利用,農膜基本實現全回收。加強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園林廢棄物、城鎮污泥等城市低值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行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加強光伏組件、動力蓄電池、碳纖維材料等新品種廢棄物回收利用。加強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在武漢、鄂州、恩施等快遞示范城市開展可循環、可折疊包裝產品應用試點與綠色發展綜合試點。

微信圖片_20221025095921.png

(五)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

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工藝、裝備及材料,強化對甲烷、氧化亞氮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

控制農業活動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采取少免耕、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措施,因地制宜采用輪作、間作模式,選用根氧化力和沁氧能力強的水稻品種,推行有機肥和無機肥配施,加強不同灌溉條件下溫室氣體排放影響機理研究。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在強化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礎上,優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因地制宜推廣全量還田利用技術、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穩步減少稻田甲烷和農用地氧化亞氮排放。推廣精準飼喂技術,推進品種改良,提高畜禽單產水平,降低反芻動物腸道甲烷排放強度。深入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廣畜禽糞污處理降低養分損失技術,促進種養循環,降低糞污處理環節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協同推進氨氣減排。

控制廢棄物處理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實行城鄉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設區城市基本建成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縣(市)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不低于50%。引導衛生填埋場沼氣回收及能源化利用。鼓勵農村易腐垃圾就近進行生態堆肥處理。提高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在垃圾滲濾液、工業廢水處理中積極引入厭氧消化池,加快甲烷轉化、脫氮等技術應用,提高甲烷回收利用效率,控制氧化亞氮排放。

控制工業生產過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改進硝酸行業生產工藝,應用硝酸裝置氧化亞氮爐內二級減排技術。電解鋁行業采用低溫低電壓鋁電解工藝、鋁電解槽新型焦粒焙燒啟動技術、新型導流結構鋁電解槽技術等,再生鋁行業采用雙室爐、帶蓄熱式燃燒系統等先進熔煉爐型,鼓勵鋁灰渣資源化利用。在電網系統應用六氟化硫循環再利用、替代技術。對從事消耗臭氧層物質回收、再生利用或銷毀等經營活動的企業,實施配額和分級備案管理,開展監督檢查,加快淘汰含氫氯氟烴。

(六)增加生態系統碳匯。

實施植樹造林、天然林保護等工程,增強森林、濕地、農田等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

增加森林碳匯。實施林業重點工程,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完成人工造林120萬畝、森林質量提升520萬畝。推進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建設,加強城市間生態空間連接。支持宜昌、荊州、咸寧、武漢、黃石、十堰、襄陽、荊門、隨州、恩施等加強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支持孝感、仙桃等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支持襄陽、黃石、隨州、天門、仙桃等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持續推進“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森林鄉村建設,全面開展森林撫育經營,改善林分結構,增強森林碳匯功能。

增加濕地碳匯。開展濕地保護修復和退耕還濕,遏制濕地流失和破壞,著力加強小微濕地保護。以國家濕地公園為重點,開展濕地資源調查和動態監測,參照濕地碳匯計量技術規范、濕地碳庫建模調查技術規范等行業標準,開發濕地碳匯交易項目。

增加農田碳匯。開展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行動,研發應用增匯型農業技術,推廣二氧化碳氣肥等技術,改進和優化耕作措施,降低土壤侵蝕,增加土壤有機碳固存。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

增加地質碳匯。開展地質資源調查評價,采取改良土壤、石漠化綜合治理、增強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等措施,增加碳酸鹽溶蝕速率,增加巖溶碳匯通量,提高巖溶碳匯穩定性。

《通知》將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推進碳市場建設,深入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建成制度健全、主體明晰、交易規范、監管嚴格的區域碳市場,爭取將武漢打造成全國碳金融中心:

(一)深入推進碳排放權交易。

深入推進湖北碳市場建設。完善碳市場配套制度,適時修訂《湖北省碳排放權管理和交易暫行辦法》。優化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建設基礎數據庫,加強碳市場排放數據報送、配額分配、核查、履約等數據開發和管理,支撐區域碳市場建康發展。以武漢市為主體,研究降低企業納入門檻,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加強碳市場風險監控和防范,確保控排企業履約,維護市場公平環境。強化企業責任,將重點排放單位數據報送、配額清繳履約等實施情況納入企業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依法公開交易及相關活動信息。

拓展注冊登記結算平臺功能。修訂完善注冊登記結算機構組建方案,推動完成全國碳市場注冊登記結算機構組建。進一步完善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平臺功能,提升數據分析能力,確保系統安全運行,支撐全國碳市場平穩運行。

加強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進一步規范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制度,加強對第三方核查機構、碳交易咨詢機構的監督管理,確保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交易的規范性、合法性。加強碳排放數據原始臺賬管理,定期核實,隨機抽查,建立碳市場排放數據質量管理長效機制。加強碳排放數據專項監督執法,依法依規嚴肅查處數據造假等問題。

(二)推動碳金融集聚發展。

支持武漢、十堰創建國家綠色金融創新改革試驗區。推動組建武漢碳清算所。設立并用好碳達峰碳中和基金,突破性開展碳金融創新,出臺碳排放權抵質押貸款相關規定,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碳排放權、碳匯收益權等業務,深化碳債券、碳信托、碳保險等產品創新,推廣綠色資產證券化融資工具,探索碳遠期、碳期權、碳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引進碳資產管理咨詢評估公司、第三方核查機構、會計師及律師事務所等,大力開展節能環保、節能低碳認證、碳審計核查、自愿減排咨詢、碳排放權交易咨詢等服務。加大對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環保裝備等項目的融資支持力度,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集聚發展。

(三)建立“碳匯+”交易機制。

在碳匯資源豐富的縣(市、區),開發光伏碳減排、林業碳匯、濕地碳匯、沼氣碳減排等“碳匯+”項目,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碳匯+”交易機制,助推鄉村振興。逐步引入農田碳匯、測土配方減碳、礦產資源綠色開發收益共享等其他“碳匯+”交易內容,探索其他生態保護補償措施。

(四)建立碳普惠制。

建立武漢市碳普惠體系,引領武漢都市圈碳普惠一體化發展。制定碳普惠核證規范、交易管理等配套政策,建立碳普惠標準。設立碳普惠運營管理機構,搭建碳普惠云平臺,開設企業和個人碳賬戶,推動成立碳普惠商家聯盟。完善碳普惠產品體系,推動綠色低碳技術、非化石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系統碳匯重點領域項目開發,豐富低碳生活、公務等應用場景。推動碳普惠減排量與碳市場、各類試點示范銜接,鼓勵各類低碳、近零碳試點單位優先使用碳普惠減排量抵消部分碳排放,鼓勵大型活動優先采用碳普惠減排量實現碳中和。

微信圖片_20221025095931.png

《通知》將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拓展試點示范,實施“碳惠荊楚”工程,開展近零碳、氣候投融資、氣候適應型城市(區域)等試點示范,形成可復制、可推廣樣板:

(一)著力推進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設。

選擇一批有代表性的城鎮、園區、社區、校園及商業場所,組織開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設。城鎮以推動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碳排放下降及碳達峰為目標,重點開展近零碳產業、建筑、交通、能源、生活等五大工程。園區以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下降為主要目標,嚴格實行低碳門檻管理,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培育綠色低碳產業,探索建立減污降碳與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社區以控制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為主要目標,重點建設低碳交通、能源和水資源利用系統,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校園以控制師生人均碳排放量為目標,將近零碳理念融入學校教育、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及考核評價中,營造濃厚的近零碳發展氛圍,打造近零碳校園發展模式。商業場所以逐步實現碳中和為主要目標,重點完善綠色供應鏈體系、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引導消費者購買碳配額、碳信用、“碳匯+”交易產品并消除碳足跡。動態跟蹤評價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實施效果,宣傳推廣建設經驗,在全社會形成近零碳排放發展新風尚。

(二)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

探索建立基于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的氣候投融資體制機制,從健全政策頂層設計、強化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完善激勵機制等方面建立氣候投融資政策體系,支持武漢市武昌區開展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創新發展碳金融體系,推動企業、金融機構開展碳核算與氣候信息披露,鼓勵金融機構為氣候友好型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有效金融支持。引導試點主體對標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培育氣候投融資項目。推動產融合作,依托“鄂綠通”等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支持綠色產業項目建設。積極對接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和國家低碳轉型基金等,統籌整合地方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支持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構建碳減排第三方認證體系,探索建立氣候投融資信息披露地方標準,強化信息披露與綠色金融標準的銜接,完善低碳產品認證及優先采購制度。

(三)深化低碳試點示范。

支持武漢、長陽深化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示范,支持花山生態新城深化國家低碳城鎮試點示范,加快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成低碳技術創新承載區。深化省級低碳城市(鎮)試點示范,協同推進環境治理,提升城市(鎮)碳數據管理、碳排放評估水平。支持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打造“產業創新、生態宜居、低碳示范、中法合作、和諧共享”五位一體的創新型生態城市發展模式,樹立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桿和典范。探索低能耗、低成本CCUS項目示范,開展二氧化碳封存監測等技術、裝備研發,探索在江漢盆地開展二氧化碳咸水層封存試驗示范。引導企業主動參與低碳認證,鼓勵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參與出口產品低碳認證改革試點。

(四)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示范。

在城市、行業、園區等領域探索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示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在有條件的城市推進碳排放和大氣污染協同治理,走出一條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同共進的發展道路。鼓勵鋼鐵、建材、有色等行業企業開展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管控試點示范。鼓勵低碳發展基礎好的工業園區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示范,積極爭取國家工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示范。

(五)爭創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區域)試點。

引導武漢、十堰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依據氣候韌性城市建設技術導則,開展專項適應試點行動,加強監測、評估與反饋,實現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與海綿城市、無廢城市、綜合管廊、交通基礎設施、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等行動的協同,建成安全韌性宜居城市。鼓勵各地結合現有海綿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等相關試點,將適應氣候變化目標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積極爭取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區域)建設試點。


編輯:李丹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lhh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大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