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09:12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易君仁
黃潤秋接受采訪時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有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其中之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十年實踐表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我理解有三個方面:一是在理念上,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這三者作為發展的內在要求;二是在道路和路徑選擇上,我們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三是在方法上,我們強調系統觀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這些都是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可以借鑒的模式和經驗。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轉型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環境質量從源頭上的根本改善。第二,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們已經編制了“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大標志性戰役行動方案,將一項一項全面展開,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統籌好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統籌好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統籌好城鎮與農村,統籌好陸域與海洋,統籌好新污染物與傳統污染物。第三,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監管力度,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努力提升和保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黃潤秋談到,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近十年來,我們在經濟總量實現年均增長6.5%的同時,污染物排放在持續大幅度降低。我們在污染物減排方面,這十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減排分別超過84%、58%,北京二氧化硫的濃度以個位數的微克來計。PM2.5連續九年下降,累計降低57%,重污染天氣比例只占1%左右。老百姓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根據最新調查結果超過了90%。所有這些情況表明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發展,而且會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從另一方面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是內在要求、應有之義。所以,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考量,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一方面,既要支撐服務保障好經濟平穩運行和發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態環境底線,以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環境影響評價領域來說,去年我們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好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環評要素保障。去年一年,生態環境部本級審批180個重大項目,涉及的投資1.9萬億。我們指導地方審批12.3萬個項目,涉及投資23.3萬億。這些都為穩經濟、促發展作出了貢獻。
黃潤秋還強調守牢底線,這方面有“345”的考慮,所謂“3”,就是守住“三條底線”:一條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是總要求;二是依法依規,法律法規和標準是剛性的,不能動,這個底線不能破,特別對一些重大的、性質比較惡劣的違法行為,我們會嚴肅查處、決不姑息。三是生態環境質量只能向好不能變差的底線。“4”是把好“四道關口”:一是環評審批準入關,這里面包括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包括前期的“三線一單”區域準入。二是排污許可關。第三道關、第四道關是兜底的,監督執法關和督察問責關。“5”是重點關注“五類項目”,哪五類呢?比如涉“兩高”項目、生態敏感項目,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排放比較高的產業項目,另外涉圈水圈地的公園類項目,還有人民群眾和社會反映強烈的項目。對這些項目嚴格審批、嚴格把關。
此外,黃潤秋還表示,我國實施的大規模、大尺度的生態修復可供國際社會借鑒,保護生物多樣性。國家層面實施了44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項目,還有一大批礦山生態環境修復項目,這些工作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價這些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態修復范例。地方層面,各地加強城市的黑臭水體治理、水環境質量提升、水生態修復。現在,大家到各個地方去,都希望沿著治理好的河流看一看,兩岸水清岸綠,成了老百姓很好的生活休閑空間,這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現。
高質量發展,不變的主題
重點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持續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的開局之年。站在更宏偉的藍圖與目標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二十大提出首要任務是高質量發展。社會經濟發展要恢復到疫情前的“量”并不困難,但我們應當追求的是更高水平,更高“質”的發展。
《中國改革報》副社長,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分析,許多企業在疫情這幾年并未放棄,努力嘗試各種高質量的發展途徑,受疫情影響,一些企業訂單量可能會受影響,但在這期間,他們完成了生產線的轉型升級,實現了內部組織結構的優化調整,為疫情后站在新的境界站在更高的水平上發展打下了基礎。因此開局之年要開出新境界,而開局的關鍵在人,人要有不畏難的精神,在攻堅克難,爬坡過坎中實現更高境界發展的自信與底氣。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