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8-28 09:19
來源:中國水網
附全文:
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
國發〔2025〕1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重塑人類生產生活范式,促進生產力革命性躍遷和生產關系深層次變革,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我國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廣闊等優勢,強化前瞻謀劃、系統布局、分業施策、開放共享、安全可控,以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領域為重點,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涌現一批新基礎設施、新技術體系、新產業生態、新就業崗位等,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使全體人民共享人工智能發展成果,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加快實施重點行動
(一)“人工智能+”科學技術
1.加速科學發現進程。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驅動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從0到1”重大科學發現進程。加快科學大模型建設應用,推動基礎科研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打造開放共享的高質量科學數據集,提升跨模態復雜科學數據處理水平。強化人工智能跨學科牽引帶動作用,推動多學科融合發展。
2.驅動技術研發模式創新和效能提升。推動人工智能驅動的技術研發、工程實現、產品落地一體化協同發展,加速“從1到N”技術落地和迭代突破,促進創新成果高效轉化。支持智能化研發工具和平臺推廣應用,加強人工智能與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動通信(6G)等領域技術協同創新,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撐場景應用落地,以新的應用需求牽引科技創新突破。
3.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向人機協同模式轉變,探索建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組織形式,拓展研究視野和觀察視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對人類認知判斷、倫理規范等方面的深層次影響和作用機理,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論體系,促進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類。
(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1.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業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將人工智能融入戰略規劃、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等,推動產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大力發展智能原生技術、產品和服務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層架構和運行邏輯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業,探索全新商業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業態。
2.推進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推動工業全要素智能聯動,加快人工智能在設計、中試、生產、服務、運營全環節落地應用。著力提升全員人工智能素養與技能,推動各行業形成更多可復用的專家知識。加快工業軟件創新突破,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推進工業供應鏈智能協同,加強自適應供需匹配。推廣人工智能驅動的生產工藝優化方法。深化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增強工業系統的智能感知與決策執行能力。
3.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加快人工智能驅動的育種體系創新,支持種植、養殖等農業領域智能應用。大力發展智能農機、農業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提高農業生產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決策、控制、作業等能力,強化農機農具平臺化、智能化管理。加強人工智能在農業生產管理、風險防范等領域應用,幫助農民提升生產經營能力和水平。
4.創新服務業發展新模式。加快服務業從數字賦能的互聯網服務向智能驅動的新型服務方式演進,拓展經營范圍,推動現代服務業向智向新發展。探索無人服務與人工服務相結合的新模式。在軟件、信息、金融、商務、法律、交通、物流、商貿等領域,推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廣泛應用。
(三)“人工智能+”消費提質
1.拓展服務消費新場景。培育覆蓋更廣、內容更豐富的智能服務業態,加快發展提效型、陪伴型等智能原生應用,支持開辟智能助理等服務新入口。加強智能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文娛、電商、家政、物業、出行、養老、托育等生活服務品質,拓展體驗消費、個性消費、認知和情感消費等服務消費新場景。
2.培育產品消費新業態。推動智能終端“萬物智聯”,培育智能產品生態,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終端,打造一體化全場景覆蓋的智能交互環境。加快人工智能與元宇宙、低空飛行、增材制造、腦機接口等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探索智能產品新形態。
(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
1.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積極發揮人工智能在創造新崗位和賦能傳統崗位方面的作用,探索人機協同的新型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培育發展智能代理等創新型工作形態,推動在勞動力緊缺、環境高危等崗位應用。大力支持開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訓,激發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和再就業活力。加強人工智能應用就業風險評估,引導創新資源向創造就業潛力大的方向傾斜,減少對就業的沖擊。
2.推行更富成效的學習方式。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創新智能學伴、智能教師等人機協同教育教學新模式,推動育人從知識傳授為重向能力提升為本轉變,加快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構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學習模式,推動開展方式更靈活、資源更豐富的自主學習。鼓勵和支持全民積極學習人工智能新知識、新技術。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