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消息,3月28日上午,在清華大學和中國水網聯合舉辦的2009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上,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就怎樣圍繞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建設、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發表了演講。演講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技術管理體系建設的背景,二是技術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三是國際經驗的借鑒和比較分析,四是我國環境技術管理體系規劃建設的思路和想法。
一、技術管理體系建設的背景
環保技術隨著環保事業的發展不斷深化,為環境管理的決策,為環保咨詢服務,為環保污染治理和工程的建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據2008年統計數據,環保產業產值達7000多億,有300多萬人從事這個領域,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11000億,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問題不大,現在每年的增長速度大概是15%到17%,高于GDP的增長,產業發展的潛力還是比較大。另外隨著節能減排的深入,除了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的同時,很重要依靠科技減排,減排上到一定程度,必須靠我們新技術,靠我們的創新技術,創新我們的設備和產業,來推動減排的深入。
隨著環境管理逐步地深入,管理不能是粗放式的管理,逐步要實現精準化的管理,精確化管理,規范化管理,科學化管理,必須上水平,怎樣上水平?這是建立技術管理體系、完善管理體系建設方面的一些工作。制定技術管理體系和整個環境標準的發展、和目標的實現、和環保技術創新、和環保產業的發展都是密切相關,也是分不開的。
在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上,溫總理當時提出來,環境保護要實現三個轉變,其中一個轉變,主要用行政辦法,過去我們主要是行政單一的,逐漸轉變成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環境保護的綜合水平。環境保護技術手段就是我們要完善建立技術管理體系,原環保總局,2007年,發布了一個增強環保科技,創新能力的若干意見,這里面明確提到,到2010年我們要初步建立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到2020年要建立支撐有利的國家環境支撐體系,就是要建立環境技術管理體系。
回憶一下環境技術的發展情況,我們在七五、八五、九五以及到十一五期間,過去的標準,七五期間我們才40多項,到現在我們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和各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以及方法標準體系和相關的基礎標準體系。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1100多項環境標準,但是現在每年我們的速度還在以100項標準在進行。
另外,從單項技術推廣來看,90年代開始是科技成果,推廣技術,后來開始搞實用技術的評估、評審。到十五期間,技術推廣轉為第三方機構、行業協會來承擔。技術評論制度,現在一直按照專家評審的機制在推進。技術指導體系,比如我們的技術政策體系,我們在十一五期間開始制定。這些政策用于引導技術發展的方向,推動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總體的管理體系的完善上,我們十五開始琢磨這項工作。在十一五期間,我們最近開始一些規劃,體系的建設,包括開展一些相關的科學研究等等。在技術管理這塊,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發現有這么幾個方面的總結:一是開展了大量工作,方法不科學,還不能滿足我們環保產業發展的需要。第二個方面,是我將要介紹的技術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問題。第三個,就是新技術推廣和示范機制上,怎樣用市場化機制推動整個污染制,推動技術的創新和技術的發展。
二、技術管理體制方面存在問題
技術管理體系帶來的一些問題,就是我們在建設項目立項的時候,缺乏系統的、科學的污染防治的技術、政策和達標技術上的一些指導性的東西,導致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針對性不強。所以現在我們也在做一些環評,有些單位可能也承擔過環評,我們現在發布一些環評的技術導則,針對哪個行業,應該怎么環評,也在推動。在工程設計方面,缺乏相應的設計規范,污染治理行業感覺到,好多都是非標性的,大家都有感言,就是沒有一整套技術的規范,設計的要求,這塊不強。包括項目建成以后,污染設施運行監管,技術支持。
這就影響到我們研究課題立項,由于我們技術政策的統籌和市場需求的導向,因為沒有這個領域需要發展的方向,容易引起重復立項,不能滿足發展的要求。也導致技術引進的重復和資金的浪費。對我們一些研究成果缺乏科學的評估體系,包括對技術市場的推廣,體系的不健全,運行成果轉換比較低的問題。這都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一些問題。
三、國際經驗的借鑒和比較分析
首先來看下美國的做法,美國主要圍繞著環境法規,以法規為核心,建立排放限制指南,比如說《清潔水法》規定的排放標準及環境技術最佳指標關系,是按行業的技術指南,都建立了。這在行業污染治理里就比較規范,這個行業就按照這種方法,按照這種要求,都有一些具體的限制和指導性的手冊。用于實現相關的標準,和按照法規要求,所以必須有序,是對現有的成本技術采用的方法。他鼓勵新技術,但怎么評判新技術,行還是不行,還有一套環境技術認證體系。各領域環境工程,服務技術標準所占的一些份額,基本主要是在水,部分占18%,監測儀器標準,我們實際是監測儀器這塊沒多少標準,我們有些監測方法,但是監測儀器沒有這個。美國技術管理體系,基于美國的水污染排放技術管理,一個是基于技術的排放限制,定的排放標準是基于技術的排放限制,這個和我們類型是一樣的,就是基于各個行業,根據相應的排放限制。但是不同的是,他分了不同的技術,一種是最佳可行控制技術,這和我們不一樣。
第二個是最佳常規污染控制技術,這是一般通用型的。還有最佳經濟可行技術,就是BAT。針對市政污染源,提出二級處理標準,或者是等價于二級處理標準。分工業園和市政園,在工業園方面又分成熟和的經濟可行的,包括最佳可行的,保證BAT技術,另外基于水質排放標準,就是根據排放的水體的要求來定排放限制。這是我們國內正在建設的,TMDL體系,就是基于水質的排放限制,日最大污染負荷,比如企業在太湖旁邊,太湖的控制要求,已經明確要求,最大不得超過多少,所以這個企業執行的標準,就必須執行這個標準。你的控制的技術,控制的產業,控制的工程手段等等要調整。我們現在正在基于水質的排放限制,因為在各領域,各區域,根據所處的區位,都要在下一步要加大這方面的工作。
歐盟技術管理體系也分四部分,一個是評估的機制,環境技術的指南。環境技術指南,還有示范推廣技術,還有環境法規以及排放標準,他們現在的排放標準151項排放限制和質量標準20余條。這里面要說的就是在環境技術指南里,32個行業的BAT技術。每個行業都有這個,用于規范。包括為了實現污染綜合防治指令法規,建立了最佳可行技術指南,當然這個指南和許可證要統籌結合,統籌考慮。為實現許可證管理,責任部門、職能部門要共同發揮作用。推動許可證的管理,這里面就是BREF,這個我就不講了。一個是綜合性,一個是污染預防為主。防止污染事件的發生,控制污染水質方面。另外就是污染物控制。
現在看來,我們和他們的差距,70年代他們已經比較完備了,我們90年代才大規模地開始。我們整個的2006年才開始從技術管理體系逐步要完善,從2006年開始,整個系統在規劃這項工作。
四、我國環境技術管理體系規劃建設的思路和想法
由于時間關系,重點介紹一下我們國家環境技術管理體系的一些規劃,或者我們的一些思路和想法。圍繞國民經濟的重點行業,有近期目標、遠期目標和總目標,近期目標就是構建環境管理體系的框架,通過污染防治的評估體系和評估方法研究,逐步建立最佳可行技術研究和經濟分析方法學,并在化學印染等重點行業和流域進行試點。我們這個體系,現在整套技術管理體系,可能這兒缺了一個環境標準,我們整套技術管理體系,一個是環境標準,還有一個是環境技術支撐體系,支持體系。環境技術的評價制度,還有環境技術示范推廣技術。在技術支持體系里,我們有污染防治最佳支持體系,BAT導則。
還有環境技術的工程規范、技術的評價制度、評價體系、新技術的引證制度,還有技術推廣。在技術推廣上,我們準備建立環境技術信息系統,環境技術的示范機制,包括推廣機制。總體來講,我們圍繞法規建設,要制定技術政策,按這個順序,先要有技術政策做引導,做總體的思路和路線,緊接著圍繞行業開展制定行業的標準和規范,在這個標準規范下面,要開展制定最佳可行技術導則,就是BAT,在BAT下,開始制定環境技術的規范,就是工程規范,落實到具體就是工程規范,就是這么一個體系。這是我們按大塊橫向劃分。這是相關的一些技術評估,技術示范,BAT導則,包括環保標準,另外還有制定環境技術發展的白皮書,用于指導各領域污染防治相關工作。技術示范,技術支持體系里,我們在示范的行業,現在在輕工行業,比如紡織、鋼鐵、化工、制藥等等行業在進行試點。當然我們從規劃里,各行業都做了詳細的規劃。只是目前包括我們現行的,逐步推進的思路,先抓緊這些行業。
另外技術評估的制度,圍繞著特殊敏感區,最佳可行技術的研究,包括評估的方法學研究,在技術示范推廣上,在一些重點流域,太湖、遼河、海河等流域通過示范推廣機制,建立驗證平臺和決策平臺。在BAT到標準這塊,因為大家比較了解,這塊除了剛才講的,我們規劃里,電力、鋼鐵、化工、冶金29個工業行業,145項技術導則。在城鎮農村22項,總共是167項。十一五期間,在167項里面重點制定45項,在技術政策方面,整個規劃的是在32個工業行業制定96項,加上城鎮、農村和綜合污染防治三個領域,26項,總共是112項技術政策。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已經計劃完成了30項,這30項技術政策,目前正在組織制定,大家有些可能也參與了。
在技術規范里,有通用性技術規范,有重點污染源治理技術,有工藝技術,還有污染治理設施的一些運行管理規范。這個總共有123項。目前這方面已經發布15項,現在正在制定的有51項。按行業,我們是技術政策,我們單獨有個大的規劃,電力行業里,除了標準以外,這個就是技術政策、技術導則、技術規范。像剛才有位提問說,氮、氧化物污染控制問題,這里面,我們現在今年就在定,而且目前就要發布這個政策。
在環境技術評價制度方面,我們正在制定一些辦法和整體的一些指標體系。我們環保產業和這些是緊密相關的,分不開的,我們很多的引導性東西,這里面都要體現出來,比如畜禽養殖業,我們定這個標準,這個規范發布以后,這個行業的產業發展、水平就相應跟進了。
劉志全最后說,我提個建議,大家可以參與到這個規范體系建設過程中來,需要你們做工程的,搞企業的,包括研究單位來參與,這個體系比較龐大,我們建設可能要到2020年,但是現在我們逐步在推進。
編輯:肖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