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02-06 09:19
來源:
作者: 王強
在實踐方面領先于理論研究和制度構建的地方就更多了。雖然PPP之初,各地“初生牛犢不怕虎”,推出了大量的,各種類型的項目,并且“叫好不叫座”等質疑之聲不斷,但是企業生存的需求、地方發展的需求、行業創新的需求遠遠蓋過了各類爭議,中國人民再次演繹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光輝論斷。雖然對融資平臺模式仍然存有依戀,但是不少地方政府還是在勇于探索,地方國有企業紛紛在探尋轉型之路,各種創新融資方式和渠道被不斷挖掘出來。特別是PPP為我國傳統的建筑行業和市政公用行業的轉型升級,進而走向高端化指明了方向。傳統國有施工企業與各類資本嫁接,并主動延伸產業鏈,提升研發、設計和運營能力。以龍元建設為代表的民營企業,不懼嚴酷的市場競爭壓力,以極大的胸懷整合各類資源,以高度的熱忱和堅毅詮釋PPP的真諦。隨著“天義三嘆”的聲音廣為接受,兩部委三次示范項目的落地比例逐步提高、項目的規模走向合理,項目的邊界愈加清晰,項目的機制更為靈活,中國PPP的“輕舟”已真正開始“過萬重山”。
(三)中國PPP的天象
所以,現在可以為中國PPP作一個階段性總結,并撩開她的天象了。
首先,中國PPP不是誕生于“錢荒”,而是誕生于“錢漫”時代,所以會出現大量的各種類型的項目,這與英國等國的PPP之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在資金泛濫的條件下,任由低水平的地方融資平臺無序發展,那么更大的危機或災難就在后面。中國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出PPP,正好說明PPP不僅僅是融資方式,更是一種管理融資的方式。管理就需要具備能力。管理能力就不外乎來源于政府、市場和社會。政府的管理能力需要職能轉變和治理水平提高,具體而言就是政府發包項目和監管項目的能力。市場的管理能力最終依賴于市場體制和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以及社會資本專業能力的提高。社會的管理能力得益于公眾能夠對PPP項目、政企雙方真正起到監督管理的作用。因此,中國的PPP還要承擔更大的、更加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所獲得的邊際效應和制度紅利將會遠遠大于其它國家。這是經過三年的觀察、比較和體會而得到的基本結論。
那么,未來中國PPP的天象應該怎樣描繪呢?這樣的天象所展現的,不僅是2017年,而是三年、五年或是更長久的跨度下,中國PPP的圖景。基本的構想如下:
1、 始終將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置于首位
不知是出于何種社會心理,對于一種新生事物,人們往往在開始時總會津津樂道于其不足,PPP也是一樣。雖然現在我國PPP市場有點亂,但是終有“大治”的一天,這就離不開制度和能力建設。制度和能力建設,現在看來,是各國PPP進程中關鍵一環。英國PPP為什么只有幾百個項目,就是因為主要是英國PPP是中央政府推動的,地方政府的能力始終跟不上。所以,盡管PPP項目落地很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背后的制度和能力建設。制度和能力建設是當今國際PPP的主要命題,這個進程在聯合國、世界銀行和PPIAF的推動下正在展開。制度和能力建設要先于PPP項目提出和落地的速度。只有這樣,中國PPP才能行穩致遠。
2、 推進循序漸進的、差別化、區域化的PPP政策
既然PPP不僅僅是融資,那么就不應該把融資作為推動PPP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還是要將制度與能力建設當作推動PPP的核心要義。目前,我國PPP市場和項目的空間布局是東部發達省市少,西部欠發達省市多。現在以某些東部富裕城市為代表的當地政府和企業普遍認為,自己不缺錢,為什么還要搞PPP?在制度和能力建設的框架下,這樣的說法是錯誤和落后的。可以這樣說,PPP下的制度和能力建設與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同等重要。PPP是當前我國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調整政府職能和市場關系的重要載體。如果在新一輪公共建設與公共服務中與PPP擦肩而過,那么幾年下來,地方政府的管治能力,和市場對接的思維和能力與其它省市相比就會落后下來。所以,未來中國PPP的區域市場空間還要做適當調整,要改變一下思維,否則仍然得不到市場響應。要鼓勵東部發達省市積極實踐PPP,因為政府的能力也強,廣大干部的水平也高,經濟環境和城市信用也好,金融市場也相對發達,地方企業的專業水準也較全面,推行PPP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而西部欠發達地區,推行PPP還是要謹慎,不能硬來,要以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和發行債券為主,快速彌補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欠賬。在逐步改變意識,提升理念,提高能力的基礎上,漸進式開展PPP項目試點,同時建立PPP跨區域、政府間交流機制,東部地區盡快為西部地區樹立榜樣,培養人才和隊伍。
3、 推動全行業轉型、升級和高端化
在PPP到來之前,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往往被稱之為基建行業,主要搞得就是基本建設,說白了就是施工,與民工、包工頭甚至是暴發戶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在英國也是如此,施工承包商往往脫胎于廣大的勞動人民。英國PPP開始以后,施工企業首先與設計機構聯姻,并逐步向管理、咨詢、運營和服務延伸,最終成為著名的建筑承包商和運營服務商。更為重要的是,PPP帶來了融資,資本立刻成為傳統的基建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家與工程家相結合,傳統的基建行業樹立了資產思維、服務思維、整合思維和政策思維,PPP成為未來基建行業的基本業態。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的建筑承包商就會躍升為PPP承包商,這對全行業的轉型、升級和邁向高端化有極大的好處。政府的行業主管部門與行業協會應該鼓勵、推動這一進程。
4、 鼓勵本地國有企業和平臺公司轉型、轉制、開放本地市場
企業能力是PPP項目成功的保障。我國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行業長期以來在國有和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民營企業的專業力量總體上看較為薄弱,央企的能力也往往集中在施工方面,短時間內也難以轉變。真正具有全面地建設、運營保障和服務能力,外加融資功能的還是在地方國企,甚至連帶上地方融資平臺。這些企業人才最為集中,經驗最為豐富,技能最為完備,但問題是這些企業往往不愿意出來,只滿足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些企業不出來,不利于我國PPP項目專業建設、運營和服務水平的快速提升,反而間接造成了各地PPP項目低價中標的亂象。安于小富,失了大義。要曉之以義利,鼓勵這些企業打開思想的枷鎖,走出本地,走向更大的市場,為中國PPP輸出人才、經驗和團隊。融資平臺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關門大吉,要積極采取對策,鼓勵加快轉型和轉制,最終促使他們成為中國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而不是徒坐壁上觀,等待消亡。
編輯: 程彩云
E20特約評論員 目前供職于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2001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列特研究生院建筑經濟與管理專業(主修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和PPP/PFI)學習并獲理學碩士學位。2005年加入上海城投以后,牽頭開展了《基礎設施投資新趨勢-上海PPP模式研究》并于2010年獲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獎,此研究被上海市法制辦譽為“上海市特許經營立法的理論基礎”。2006-2007年參與了《上海市城市基礎設施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的制定工作,并向上海市政府立法相關部門系統性地提出建議并大部分得到采納與吸收。作為上海城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