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可持續海洋資源利用”分論壇上表示,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向海洋排放,導致近岸海域污染日趨嚴重,海洋作為生態修復系統的作用受到影響,將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及人類生產生活。
“城市的霧霾看得見,大家能感受到霧霾的威脅;受氮污染的海灣盡管不在身邊,但其受污染的嚴重程度應該得到足夠重視。”張偲說。
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嚴重,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面積為14.4萬平方公里,呈富營養化狀態海域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海水水質為劣四類的近岸海域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嚴重污染區域主要分布在黃海北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蘇鹽城、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等近岸海域。
張偲說,目前國內正嘗試利用微生物等多種方式對大型水域污染進行治理,從而修復近岸海域,但依然任重道遠。
編輯:陳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