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成人小视频|国产黄影院|青青草免费观看|55影视大全免费追剧|chottie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創新無止境的“龍凈氣質”給企業帶來了什么

時間:2016-07-29 16:00

來源:龍凈環保

 創新無止境的“龍凈氣質”。龍凈環保,專注于煙塵治理,是超低排放領域先行者,在國內率先提出了“煙氣環保島”概念。讓更多的人自由呼吸清新潔凈的空氣,是龍凈人的夢想與追求。

追夢路上,科技創新一直是龍凈前行的最強勁動力。而當創新的因子深入骨髓、融進血液,當創新的腳步永不停歇、永無止境,龍凈的身上,亦散發出獨一無二的創新氣質。

這種氣質,是不創新,毋寧死的憂患意識,是市場牽引、需求導向的良好機制,是不拘一格、尊重知識的人才環境。

在龍凈采訪,見到、聽到最多的,是“技高一籌”四個字。它是企業的發展戰略,也是每一個龍凈人咬定的目標。

恰恰是創新無止境的“龍凈氣質”,讓龍凈站在了“技高一籌”的制勝點上。

初到龍凈,任何人的第一反應,相信都是為龍凈的創新能力、創新成果而驚訝、欽佩。

若深入探究,讓人最為震撼的是,這樣一家闊步向前的環保產業領軍企業,始終對科技創新抱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采訪中,龍凈管理層和技術人員常說的是“創新是立身之本”“不進則退,今天不創新,明天就會被超越”“不盯緊市場需求,隨時可能被淘汰”。

龍凈人早已將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于科技創新的方向、創新路徑的選擇保持清醒的認知和戰略定力。

2001年,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龍凈環保總經理黃煒帶隊前來,謀求阿爾斯通轉讓高頻電源技術。高頻電源是電除塵器實現節能的關鍵技術之一。

“阿爾斯通一口回絕,說這是核心技術,不好出價。最后我們提出能不能和研發人員見見面交流一下,可是連這個請求都被拒絕了。”國外公司的傲慢,深深刺痛黃煒的心。

“不賣,咱就自己來。”黃煒說。龍凈憋住一口氣,用4年多時間,自主研發成功高頻電源。產品一上市,“逼”得阿爾斯通將產品價格直降一半。龍凈亦憑此拿下省內企業的第一個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現在單純依靠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已經很難走通了。”龍凈副總經理郭俊深有感觸。龍凈人明白,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爭得市場話語權。

現在的龍凈,底氣十足,早就成了國際環保產業巨頭尊重的對手。

2008年,正是電袋復合除塵器在市場上突飛猛進之時,發生了一場被動等待還是主動突破的爭論。

“當時,有電廠提出希望提高除塵器濾袋的使用壽命。”龍凈副總經理修海明說,“如果等待濾袋生產單位研發新的濾袋材質,既被動,還會影響市場推廣速度。而自主研發要面臨許多困難,是等還是攻,爭論激烈。”

最終,“主動突破”占了上風。龍凈專門組建電袋濾料選型課題組,研究濾料和不同工況的最佳配比方案,并成立濾料檢測中心,定期聯系業主,跟蹤項目是否有破袋情況,抓住電廠檢修、停爐的機會,抽樣寄回濾袋進行檢測分析,掌握濾袋強度衰減、纖維腐蝕等數據。高強度、耐腐蝕的新型濾袋很快問世,不僅成本下降20%,而且至少五六年“一破難求”,綜合經濟性能受到好評。

龍凈人懂得,只有不斷研發新產品,才能持續占領市場新高地。

近年來霧霾頻發,燃煤電廠的超低排放成為迫切需求。2014年和2015年,國家有關部門兩次發文,明確燃煤電廠煙塵超低排放的標準,濃度要低于10毫克每標準立方米。這既是環保產業的機遇,也是技術創新的壓力。龍凈,憑借對環保大勢的敏銳預判,對市場需求的精準前瞻,迅速組織了對煤電超低排放技術“集團軍式”的技術攻堅戰。

2013年,脫硫事業部在原有干法煙氣脫硫除塵一體化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向超低排放“進軍”,率先拿出“干法超凈+”技術。“經過一年多的攻關,2014年首先在廣州石化實現應用,目前已經累計中標40多臺套超凈設備,全部一次投運成功。”事業部副總經理林春源說。

電除塵事業部在國內率先成功研發濕式電除塵系統,不僅讓燃煤機組穩穩達到了超低排放,還能有效控制細顆粒物;電袋事業部在電袋復合除塵技術基礎上,研發出了超潔凈電袋復合除塵技術,排放標準低于5毫克每標準立方米……

目前龍凈已擁有濕式電除塵、超凈電袋、干法超凈+、余熱利用低低溫電除塵等一系列超低排放利器,可通過不同組合配置,提供多條技術路線,滿足不同客戶的超低排放需求。

不同產品,殊途同歸,指向同一技術創新目標:煙塵污染治理超低排放。

不創新,毋寧死。龍凈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氣與魄力,非同一般。

市場牽引,需求導向如何構建暢通創新通道的合理機制?

“市場的需求就是研發的方向,用戶存在的問題就是技術攻關的課題。”這是龍凈環保CEO吳京榮對公司技術部門和科技人員提出的明確要求。

走進龍凈工業煙塵凈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仿佛來到了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的展覽館。不同原理、不同技術的裝備,都能在這里找到身影。

“每一項技術、裝備,都經過中試、檢測、反饋和改進之后,從這里走向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楊丁說。

從企業實驗室起步,到如今的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龍凈系統、全面的實驗設備與條件,在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實驗室都極其罕見。龍凈在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裝備的研發、測試、驗證及設計仿真能力建設持續走在同行前列,自主研發建成了多功能電除塵、濕式電除塵、電袋復合除塵、脫硫、脫硝以及模擬電場等一大批大型中試試驗臺。

尤其是流體仿真中心,配置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軟件,以及運算次數理論峰值可達每秒一萬億次的計算機集群,加上大量工程經驗的積累,使得龍凈工程流體仿真能力媲美國際著名公司。

就在今年6月,國家環保部正式批復依托龍凈建設“國家環境保護電力工業煙塵治理工程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的建設目標是,突破大氣污染物減排、協同控制和系統集成技術,有效解決當前電力工業大氣污染問題,推動電力工業向清潔、綠色方向發展。

研究中心連接產學研,搭建創新樞紐。

“產學研合作的利益共同點,是向市場價值的轉化。”主管技術的郭俊副總經理認為,“企業是創新主體,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找到創新的方向。而高校大量的理論研究成果,則需要在開發、應用中檢驗是否滿足市場需求。”

有了企業的實驗研究中心,產學研就不是“兩張皮”,理論語言和產業語言就能夠打通、對接。

龍凈將國際一流的研究機構——澳大利亞顆粒技術咨詢研究中心的技術引進企業,并吸納澳籍專家為研發帶頭人,成功地通過數值模擬分析,驅動了多項技術、設備的研發,推動了實際工程應用。

無障礙溝通,產學研各方最終都說出了相通的市場語言。

市場機制配置創新資源,形成創新合力。

早在2010年,龍凈實驗研究中心就啟動了濕式電除塵技術的研究開發,自主設計制造了國內領先的濕式電除塵器綜合實驗臺,并于2011年初實現了首臺試驗性濕式電除塵器的成功投運。

“國家提高了燃煤電站的排放標準,當時已有的干式電除塵技術存在瓶頸,很難實現低排放。”龍凈環保機械總工程師林國鑫說,“在除塵裝置后端增加濕式電除塵器,可以終端把關,勢在必行。”

經過在研究中心的成功孵化,濕式電除塵器馬上被正式列入龍凈的新產品研發項目,走出研究中心,“轉戰”進入電除塵事業部。技術團隊聯手,專家資源共享,公司層面給予經費保障、人員支持,集中力量攻關。由此,項目推進速度一快再快。

2013年初,濕式電除塵器在上海長興島第二發電廠投入運營;2013年10月,“燃煤電站PM2.5新型濕式電除塵技術及裝備”課題納入863計劃;此后不到一年,濕式電除塵器在首臺33萬千瓦機組和首臺67萬千瓦機組實現應用;今年5月,“WBE型濕式電除塵系統”通過工信部鑒定,龍凈又擁有了一項代表著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

瞄準潛在市場需求,推動創新升級。

今年3月,龍凈再一次開啟了大氣污染治理的新模式。由其承建的國內電力行業首個煙氣治理環保島——華電邵武電廠2臺66萬千瓦機組正式開工。在這一個“島”內,就涵蓋了煙氣余熱利用裝置、低低溫靜電除塵器、濕法脫硫系統、濕式電除塵器。

“燃煤電廠在應對超低排放時,遇到的問題都比較類似,要么場地有限、空間不足,無法加裝新的環保設備;要么環保設備加裝越多,成本越高,整體費用越多。”龍凈環保節能總工程師廖增安說。

總能“先電廠之憂而憂”的龍凈,在國內率先提出了“煙氣環保島”概念,通過對上下游污染物治理的協同提效,為燃煤電廠提供從鍋爐到煙囪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同時實現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汞等多污染物的協同控制。

廖增安說,目前龍凈中標的煙氣環保島項目已有省內外4臺機組,合同金額約6億元,開創了煙塵污染綜合治理新服務模式。

好機制,確保了龍凈的創新源源不斷,研發一代、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無論市場如何風云變幻,始終傲立潮頭。

不拘一格,尊重知識靠什么聚攏人才筑起智力高地?

面色紅潤,腰板挺直,精神矍鑠。如果不是有人提前告知,絕不敢相信眼前這位就是龍凈人反復提到的八旬老專家——林宏。

他是龍凈除塵技術首席專家,電袋復合除塵技術的奠基人,絕對的“寶貝”。

2001年剛到龍凈時65歲,如今仍以80高齡戰斗在技術一線。“原來就只準備干兩三年,可這一來,15年了。”林宏說,恐怕一時半會兒還停不下來。

人才是創新之本。龍凈的人才文化里,最核心的是“尊重”二字,對人才、對知識、對創新的尊重。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黃煒率先在龍凈提出了電袋復合除塵技術構思。按照龍凈“追隨人才”的理念,瞄準一項技術,就盯著這個領域內最好的人才,主動上門,不拘一格,為我所用。

林宏無疑是最契合黃煒思路的人——出自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既搞過電除塵、又搞過袋式除塵,還在兩個領域內分別拿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

反復溝通,三顧茅廬。他們約定,等林宏一退休,就到龍凈。

林宏的愛人因不習慣龍巖的氣候,仍留在天津居住;兩個女兒,一個在廣州,一個在國外。能讓老人家獨自一人在龍巖待這么長時間,靠的絕不僅僅是待遇。

林宏反復提到,對待專家、對待人才,黃煒極其真誠。“在龍凈,技術面前沒有領導、沒有權威。一旦公司認準了創新的方向,就會充分信任,給錢、給人,全力支持。”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林宏在龍凈迎來了事業的“第二個春天”,在這個平臺上登上事業新的高峰。“不斷前行,不斷遇到新的問題,不斷突破,對我來說,同樣是在挑戰自己、超越自己。”林宏自豪地說,“我到龍凈以后,還培養出兩個教授級高工、11個高工和80多個工程師。”

更可貴的是,林宏所在的電袋事業部,累計創造100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超過20多項,龍凈的第一本專著、國內環保行業唯一的產品國標,都出自該事業部。

像林宏這樣的“寶貝”,龍凈還有不少。澳大利亞工程院、科學院“雙院院士”余艾冰,來自德國的世界循環流化床干法脫硫技術創立者沙瓦,來自日本的管帶機世界第一專家千田修……

老專家來了不想走,年輕的博士、碩士,也有成就自己的舞臺。

三明人葉興聯,2010年從浙江大學流體力學專業碩士畢業后來到龍凈,如今擔任流體仿真中心主任。

“中心現在的實驗條件和水平,當初怎么敢想!”小葉興奮地說。好平臺提供了盡情展示才華的空間。僅發明專利一項,6年來,小葉就以第一發明人的身份,拿下7項。

2014年開始,龍凈實施為期十年的員工持股計劃。每年以上一會計年度實現的凈利潤為基數,提取10%的獎勵基金,為300多人的核心團隊購買公司股票,給予激勵。小葉亦在其中,已連續參與三期。

如今,小葉的事業蒸蒸日上,在龍巖立業成家,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說起在龍凈的日子,臉上洋溢著幸福。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干事創業顯身手。本就是情侶的浙江大學博士郭志航、澳大利亞紐卡斯特大學博士賀艷艷,被龍凈相繼延攬過來;老家四川的楊丁,與同為大學同學的女友來龍凈打拼十年,安家落戶。

“領軍人才代表創新的高度,全員創新拉開創新的寬度。”黃煒說。

“每個龍凈人都應得到尊重”,這是龍凈企業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龍凈鼓勵員工創新,尊重每一個人的創新點子,給每一個有能力的人提供釋放能量的舞臺。

“我只是一個工人,喜歡琢磨改進生產工藝裝備,現在公司拿我當專家了。”因為愛鉆研、能創新,黃廷健已經成了龍凈的名人,從初中學歷的一線工人被破格提為公司特級工藝師,享受中層干部待遇。

黃廷健還成了龍凈的名片。“廷健式滾針機”“廷健式焊針機”“廷健式基板沖孔模”,這種以員工名字直接命名的工藝、產品、技術,在龍凈也成了一道風景。

識才、愛才,重才、留才,獨特的人才文化,與龍凈的成長一路相伴。


編輯:張偉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lhh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大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