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03 15:35
來源:中國水網
2月3日,重慶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經審議之后對外發布。中國水網摘取與環保相關的內容供讀者參考:
2016年工作成效
全面執行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新標準,鞏固治理成果,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增至301天。飲用水源保護不斷加強,流域和湖庫污染治理持續推進,長江干流水質為優、支流水質總體良好。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較好處理。全市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45%和40.1%。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主動查找整改了一批環境突出問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環境資源交易市場化建設等改革扎實推進。
2017年重要工作目標
實行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開展能效、水效、環保“領跑者”引領行動,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降低排放強度,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建設一批節能環保產業園區,打造國家重要的環保產業基地。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動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縣建設,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積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深入開展低碳城市、低碳產業園、低碳社區等試點,發展綠色建筑。完善綠色消費政策。
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全面落實中央環保督察整改要求,持續實施“五大環保行動”,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沿江及城區環境污染隱患企業搬遷治理,加大主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力度,著力解決一批群眾反映突出的環境問題。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嚴控機動車尾氣、揮發性有機物和揚塵污染,強化餐飲油煙治理和露天焚燒執法。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深化重點支流整治和湖庫管護,全面推行河長制,深入開展水域垃圾清漂,建設一批城市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
推進交通、工業、建筑施工、社會生活噪聲治理,著力解決噪聲擾民問題。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細化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抓好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探索消落區治理新模式,強化自然生態空間保護利用,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污染土壤治理修復和安全利用。實施好農村垃圾治理專項行動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6年工作回顧
2016年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十三五”開局起步之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明確提出“一個目標”“兩點定位”“四個扎實”的要求,為推動重慶新的更大發展指明了方向。一年來,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為基本遵循,在市委堅強領導下,攻堅克難,團結奮進,推動經濟社會有速度、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全面深入實施。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加快集聚,日益凸顯出國家中心城市核心載體功能。城市發展新區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提速加力,已成為全市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渝東北、渝東南兩個生態發展區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綠色發展步伐加快。五大功能區域各優其優、優優與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全市呈現出一體化科學發展的態勢。
——經濟保持持續較快發展。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7559億元,比上年增長10.7%。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向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3%、利潤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2228億元、增長7.1%。
——結構調整扎實有力。支柱產業持續發力,新興產業接續成長,汽車、電子制造業產值分別增長11.7%、17.7%,戰略性新興制造業產值超過2700億元、增長50%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8.4%,戰略性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
——發展新動能加快生成。各領域標志性引領性支柱性改革事項漸次展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準設立,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啟動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創建,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增長20%,占GDP比重達到1.7%。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25件城鄉民生實事務實暖心。城鎮新增就業超過70萬人。59.6萬人擺脫貧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034元、增長9.6%,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7年快于城鎮居民。
一年來,我們圍繞“十三五”決勝全面小康進行系統性謀篇布局,以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為載體和平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著力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堅持調優存量、做優增量,推動產業上中下游垂直整合和集聚共生,加速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2.6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高端品牌加速集聚,大宗訂單持續增長,電腦產量6765萬臺,手機產量2.9億部。汽車新產品投放量和單車均價不斷提升,主力車型持續熱銷,汽車產量達到316萬輛。汽車、電子兩大產業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55%。裝備、化醫和消費品等行業產值增速分別為9.3%、7.5%、11.7%。十大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快速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核心產業鏈基本成型,生產液晶顯示屏3949萬片、集成電路芯片3.3億片,頁巖氣產能達到70億立方米,新能源及智能汽車、工業機器人、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產業快速增長。園區產業集中度提高到81%。
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十大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中央商務區高端要素不斷集聚,城市商圈零售業加快向休閑性、體驗式消費服務轉型,節慶營銷展會成效明顯,批發、零售、餐飲、住宿、交通等服務業提質增效,商品銷售總額突破2.3萬億元,外來消費占比超過30%。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加快建設,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提升,增加值占比達到9.4%。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8500億元,離岸金融結算達到900億美元,跨境人民幣結算超過1000億元,服務外包營業收入增長45.1%,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增長20%。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3%。旅游總收入增長17.5%,達到2645億元。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